色目人元朝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概称,简称色目。“色目” 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常见于元代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刺鲁、吐蕃等等。其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
色目人唐代对外籍人登科第者的称呼。钱易《南部新书》: “大中(847—859 )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曰榜花。” 色目人元代统治者为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而划分的四等人中的第二等。即包括西夏、回回、西域各族以及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州人。色目人的地位低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和南人。参见“元代四等级制”。 色目人元代对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统称。意为各色名目。包括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剌鲁、吐蕃等。元代色目人政治待遇高于汉人、南人,低于蒙古人,在科举考试中享有优遇,与蒙古人为一榜。 色目人元时西域各民族的通称。元朝承金朝民族分等之制, 将治下人民大体按征服的先后,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据《辍耕录》,色目人有三十一种,包括哈剌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在选官、科举、法律上享受仅次于蒙古人和优于汉人与南人的待遇。“色目”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意为“各色名目”。姓氏冷僻者,唐时亦有“色目人”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