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节度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节度使官名。据《通典·职官》、《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等载,唐初沿隋旧制,在诸州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在边防御戎之地,都督加号使持节,谓之节度使。睿宗景云二年(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首称此号。开元中,每以数州为一镇,镇设节度使,共有8个,后又有增加,并改名号。其中设于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者,有朔方、陇右、河西(或北庭)、碛西(即安西)四节度使。辖区各州刺史为其下属。节度使又多兼度支、营田、按察、安抚等使,握有财政、军政、民政大权。安史乱后,遍设于内地,辖地数州甚至十余州。有的传位于子孙或部下,拥兵自重,不从朝命,称为藩镇或方镇。五代设立更多。北宋成了将帅大臣和宗室勋戚的荣誉称号,并无实权。辽、金沿置。元代废止。 节度使jiedushi唐玄宗以后至五代时最高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一词出现较早,意为节制调度。节度使成为正式职衔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之时,玄宗开元、天宝之际,为了御边的需要,缘边陆续设置了安西、北庭、河东、河西、朔方、范阳、平卢、陇右、剑南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节度使为差遣职,其官署称为使府、幕府,幕职有节度副使等文职和都知兵马使等武职,总辖区内的军、政、财大权,所辖区内州县归其统属。安史之乱中,朝廷为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度使,安史降将多封为节度使,各地节度使乘机扩大势力,地位略低的为观察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一些强藩,如河北、山东等镇节度使,拥兵自大,父死子袭,成为割据势力,内地节度使也程度不同的与朝廷保持着离心状态。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节度使势力进一步膨胀,中央政府濒于崩溃,对藩镇的控制力也丧失殆尽,各藩镇争战不已,兼并频仍,遂演成北方五个朝代更迭、南方九国(北汉在北方)政权纷立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初,太祖赵匡胤收回兵权,节度使失去实权,成为荣誉之职。 节度使官名。唐代始置。宋、辽、金沿置。至元代废。唐时非专官,以他官兼理。掌一方军民政令。因其受命时受以旌节故名。宋时为荣衔。辽金与唐近似,节度使掌几州军政。所不同的是,设专官。唐节度使无职级,但有实权,宋节度使是头衔,无实权。辽金为并重,即有官阶又有实权。唐时节度使有大有小,大者辖十余州,小者辖二三州不等。《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 “(十月) 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胡三省注: “《考异》 曰: 《统纪》: ‘景云二年,四月,以贺拔延秀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之名自此始。’ 《会要》云: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始有节度之号。’ 又云: ‘范阳节度自先天二年 (公元713年) 始除甄道一。’ 《新·表》: ‘景云元年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大使。’按讷先已为节度大使,则节度之名不始于延嗣也。今从《太上皇实录》。是后天宝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其任愈重。受命之日,赐从旌、双节,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树六纛,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斋印迎于道左。又唐制有节度大使、副大使、节度使; 其亲王领节度大使而不出閤,则在镇知节度者为副大使; 其异姓为节度使者有节度副使。至后唐开成二年 (公元837年) 七月敕: ‘顷因本朝亲王遥领方镇,其在镇者,遂云副大使知节度事,但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伯并正节旄,其未落副大使者,只言节度使。’”《旧唐书·职官志三》: “节度使:节度使1人,副使1人,行军司马1人,判官2人,掌书记1人,参谋 (无员数),随军4人。” 《金史·百官志三》: “诸节镇: 节度使1员,从三品。掌镇抚诸军防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其观察使所掌,并同府尹兼军州事管内观察使。” 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睿宗景云中(710—711年),任命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始有“节度使”称号。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玄宗时称郡守)均为其下属,节度使本身亦兼任所驻在之州的刺史。安史乱后,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宪宗初年,大小不等的节度使多达四十九个。辖境大小,自十余州至二三州不等。凡节度使所辖地区多兼军号,如泽潞“昭义军”,汴宋号“武宁军”,鄂岳号“武昌军”等等。其时河北及另一些地区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大,不奉朝命。他们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传位子孙或部下,世称“藩镇”。五代时各地设置的节度使更多,废置不定。至北宋初,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始专任将相及宗室勋戚的荣衔,并不赴任,或赴任而无实权。辽、金时仍沿唐制设此官。元代废除该职。 节度使Jiedushi古代官名。魏晋以来,地方掌管军政的官员常加使持节称号。唐代初年在边要重地设置总管统帅军队,仍加号使持节,后改称都督。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开始称为节度使,但还不是正式官名。睿宗景云(710—711)年间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有节度使称号。玄宗天宝(742—755)初,沿边已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节度使授职时赐双旌双节,由总揽一地区几州(或郡)军事,发展为统揽一地区的民政、财政,辖区内各州刺史(或郡守)都为其下属,节度使本身兼任所驻州的刺史,因此,节度使大权在握,对中央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天宝十四年(755),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兵反唐,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乱后,内地也多设立节度使,河北等地区一些实力较雄厚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服从朝廷命令,被称为藩镇。节度使一职或传子孙或由部下拥立,终唐之世没有改变。五代时各地添设节度使有增无减。北宋初中央加强集权,节度使兵权被收回,节度使一职渐成为荣誉衔。辽、金时仍设有节度使官职,到元代废止。 节度使官名。唐代始置,沿边有九节度使,执掌一区军事大权,兼管民事、财政。因受职时,由朝庭赐给旌节,可以节制所辖区的军政,故称之。辖境自数州至数十州不等,任高权重。安史之乱后,战将有功者亦授此职,内地也遍设,领州多少不一,遂成为割据的藩镇。辽、金均设。元废。 节度使见“军事”中的“节度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