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芜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芜湖Wuhu

安徽省省辖市,皖东南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在安徽省东南部,长江南岸,青弋江、水阳江、裕溪河与长江交汇处,宁铜、宁芜、淮南三铁路通境内。全市辖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郊区6个区及芜湖、繁昌、南陵3个县。总面积3 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面积28平方公里。1988年底市区人口52.4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1.53万。是安徽省以轻纺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是全省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内外贸易港口。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甲级开放城市。芜湖春秋时属吴,称鸠兹邑。西汉时始置芜湖县。以后一直是“长江运埠,皖之中坚”,六朝古都南京的咽喉和军事重镇。两宋时期是沿江名城。明清时工商业日益发展,设有芜湖关。1876年辟为通商口岸。历史上芜湖是与长沙、九江、无锡齐名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949年设市。芜湖在1949年以前基本是一个商业城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全面展开,逐步形成一个包括钢铁、机械、造船、化学、纺织、造纸等40多个行业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城市。1988年共有工业企业近1 70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37个。工业总产值37.67亿元。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机电、轻工、工艺、化工、医药、粮食、食品、五金、矿产等11大类、120多个品种。传统名优产品有:保温瓶、床单、皮鞋、猪鬃、工艺品、丝绸、桅灯和芜湖“三刀”(菜刀、剪刀、剃刀)、“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等。著名的古迹和风景点有赭山公园、翠明园、广济寺、镜湖公园、中江塔以及神山、赭山、天门山等。

芜湖

芜湖

历史上就是皖东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远在唐代就有“近海鱼盐富,濒淮粟富饶”的盛名。两宋时被誉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元明时,商业繁盛。清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是长江10大港口和全国4大米市之一。30年代初成为长江两岸仅次于上海和汉口的重要商埠。
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芜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国家批准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划的实施,商业有了新的发展,昔日著名的十里长街,已被繁华的中山路商业街市所取代。全市先后改造了中山路等10多条商业街区,形成了九华山路等一批新型商业街市。开发了团结新村、红梅新村等13个居民区和一批住宅区的商业网点群。恢复了芜湖米市,新建贸易中心7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集贸市场164个,开辟了专营小商品市场和地下通道商场。1989年,市区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9046个,从业人员4.37万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5.2倍和1.7倍。市区每千人拥有零售商业、饮服业网点17个,从业人员82.2人。
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形成于明代中叶,有500多年历史。沿街两边店铺林立,市面“百物翔集”。长街的胡开文笔墨店、张恒春药店、金隆兴菜馆等都是远近闻名的老店。随着市区商业中心的转移,长街曾一度冷落,如今在改革开放中又焕发了青春。张恒春、金隆兴老店又挂起金字招牌,传统的货栈也以新姿重现。长街小商品贸易尤其兴旺,这里以小见长,以全取胜,信息反馈快,经营灵活,吞吐量大,辐射面广,日有几千人次的顾客前来观光购物,已成为皖东南小商品集散中心。
九华山路 新建的九华山路商业街,位于芜湖新、老城区的轴线上,全长4000米,形成4个十字路口,这里有工贸、物资、金融、建材、医药、皖南供销大厦等功能齐全的6大商业建筑;有中江商场、莲花商场、五金交电商场等大型商店;有全市最大的涉外旅游饭店——芜湖饭店和著名的四季春菜馆等饮服骨干网点,还有以经营日用工业品为主,兼有饮食、服务、粮食、果蔬、土产日杂以及文化娱乐等各行业的中、小型商店250多家,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商业网络已基本形成。
中山路 与镜湖风景区毗邻,是芜湖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市。中山路最初只有几家零星商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市区的开拓,市区商业中心逐渐由十里长街移到这里。今日此街,商店林立,百货汇聚,规模较大的有百货一店、名菜馆同庆楼、百年浴室大观园、国际彩扩中心、凤凰美发厅和大众立体声电影院等,各行各业的中小型商店184家。据统计,中山路日客流量10—13万人次,日零售营业额达50多万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