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苏洵1009—1066Su Xun

宋代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文章深得欧阳修赞赏,文名大盛。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以散文著称。他“喜言兵”,又喜论史。这些文章论点鲜明,纵横恣肆,富于雄辩。许多文章借古喻今,切中时弊,见解深刻。他的文风以雄奇著称,语言犀利,又善于变化。有《嘉祐集》。

苏洵1009~1066

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27岁开始发愤读书,应进士、茂才异等考试,都不中,回来后烧掉以前所作的文章,闭门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百家之说,下笔成数千言。
苏洵是“唐宋古文八大家” 之一,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齐名,合称 “三苏”。苏洵专力从事古文写作,擅长议论文。文风简劲,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切中时弊,富有真知灼见,现实性强。代表作有《六国论》、《张益州画像记》。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他的散文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纤徐宛转见长。
苏洵也能诗,但成就不如其文。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进士考不中,乃发愤攻书。嘉祐间,与二子苏轼、苏辙同至京师,得欧阳修推荐,遂以文章知名。授秘书省校书郎,迁霸州文安主簿。其文质朴简劲,气势雄放,议论纵横,以《六国论》最有名。与二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二十卷。

苏洵1009—1066

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少不习文,25岁开始发愤为学。庆历七年(1047)举进士不中,乃尽毁平生所作文章,闭门读书,直至通晓六经、百家之说。嘉祐元年(1056)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到京师,竭欧阳修。欧阳修颇赏识其文才,于是向朝廷推荐其文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一时文名大盛。遂除试秘书省校部郎。后以文安号主簿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即卒。苏洵长于古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不满于当时章句、名数、声律之学,专力从事古文写作,尤擅长议论文。文风简劲,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其宏伟雄迈,有战国纵横家之风。如政论文代表作《六国论》,借古讽今,用六国破灭原因,批评北宋王朝。全文议论说理,层层推进,笔锋锐利,文字简劲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曾巩称其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不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辞》)。著有《嘉祐集》,有《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

苏洵1009—1066

北宋学者。字明允,号老泉。与子轼、辙并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著有《嘉祐集》,其中《易论》、《礼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伦理思想。苏洵认为,人性好生恶死、乐逸苦劳。他说:“生民之初,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不耕而不饥,不蚕而不寒,故其民逸。民之苦劳而乐逸也,若水之走下”(《老泉文集》)。认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天下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是人之相杀也无已也;不耕而食鸟兽之肉,不蚕而衣鸟兽之皮,是鸟兽与人相食无已也”。圣人利用人性好生恶死的特点和羞耻心理而制“礼”,严君臣、父子、兄弟之伦,以明贵贱、尊卑、长幼之分。与此同时,圣人也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注意以身作则,为人楷模。对那些不遵守道德要求的人,不仅要予以心理压力,而且应施以“微权”之势。主张通过养心以超凡入圣。苏洵的道德学说,旨在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提供合理性的理论论证。

《苏洵》

金国永著。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此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孕育隽秀之才的环境、少不喜学和游荡不学、年二十七后的发愤苦读、在家创作和名动京师、拒绝诏试和上书求官等内容的叙述,介绍了苏洵的生平。后一部分介绍和论述了苏洵的文学成就,指出苏洵强调必须要有自己的心得才能发为文章,因此他的文章往往反映出他的独立见解。苏洵的议辩文,格调高古,波澜起伏,抑扬顿挫,“如大江流水,汨汨滔滔;如空中咳唾,随风飘扬,使人读之琅琅上口,爱不忍释。”他的杂文,具有不同的风格,反映了苏洵文章风格的多样性,它们或者铺叙事物,随物赋形;或者借物寓慨,畅抒情怀,都比较注意描摹刻画,宛转曲尽,但却感情真挚,格调高昂。最后,作者还论述了苏洵的文学主张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苏洵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宋代古文家中,苏洵敢于突破唐代古文家“文以贯道”的传统见解,第一个宣称为文而学文,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大谈己所涵咏的孟、韩“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上田枢密书》中所作的“大肆其力于文章”的一番表白,都表明了他对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极端重视。他绍述贾谊、陆贽的议论,提出了对文章事、词、道、法的具体要求:“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并且指出:“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史论上》)。虽是在分析经、史的长短及相互关系,也是在探讨文章作法。他又打破经为独尊的旧有观念,并在《史论下》中提出史兼经之长的看法,实际上表现出古文家向着文学倾斜的新观念(所谓“以事、词胜”的“史”,其实是“事既曲详,词亦夸耀”的文学的别名)。他所说的文章四用,除了“道”具有传统性,“事”曾为欧阳修所述,“词”与“法”都是他所新创(韩愈所谓“不惟其辞之好”的“辞”,是“文”的同义语)。重词,表现出他对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的散文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他提倡与称许“一家之文”(《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表明了他对建立一家独特风格与各家多样风格的创作主张。他对孟子、韩愈、欧阳修三家散文不同的风格美所作的精到的总体把握,显示了他高度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这对散文的风格学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在《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的观点,也是对古文美学理论建设的一个贡献。


苏洵1009——1066

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7岁始发愤读书,举进士、茂才等皆不中,愤而尽焚其文,闭门攻读,于是学间精通,下笔千言。嘉佑元年(1056)与子苏轼、苏辙至京师,通过欧阳修将《权书》等22篇文章献给仁宗,士大夫争相传之。除秘书省校书郎,迁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而卒。追赠光禄寺丞。苏洵为“唐宋八大家”一,与其子轼、辙并称“三苏”。其散文创作以史论策论见长,笔力雄健,善于议论,语言畅达。文章多指补时政,主张坚决抵抗辽和西夏的侵略,反对一味输银求和,富有现实意义。《六国论》是这类文章的著名代表作。其它如书、记、序等类文章中也有不少佳作。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引》评其文说:“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洵亦能诗,但不如其文。著有《嘉佑集》、《谥法》等。


苏洵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宋眉州 (今眉山县) 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考茂才异等科皆不中。目睹朝政败坏,从此 “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闭门户读书,遂通 《六经》、百家之说。此时,特别注意积累学识,同时悉心教导儿子苏轼、苏辙,寄希望于后人。十分反感五代以来流行的浮华空洞的骈文,尤推崇先秦诸子及历朝一些优美流畅、辞丰意雄的著述。宋嘉祐元年 (1056年) 携两子入京考试。知州张方平荐其父子于韩琦、欧阳修。其所著文22篇,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文章。嘉祐五年 (1060年) 八月,被任命为 “试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授为霸州文安县 (今河北文安县)主簿与项城县令姚闢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 《太常因革礼》 100卷。书成,方奏未报,卒。长于古文,笔力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嘉祐集》。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进士试,不第。嘉祐年间,经欧阳修推奖,文名盛于当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有《嘉祐集》20卷。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共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以议论见长,内容多借古讽今,表现对北宋内政外交政策某些方面的不满。文章大都质朴雄健,纵横驰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余风。《权书》、《衡论》代表了他的文章风格。《六国论》为其中名篇。

苏洵

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1009年,卒于1066年。27岁中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嘉祐元年(1056),通过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姚辟同修礼书,撰《太常因革礼》100卷。苏洵以散文见长,尤善议论,无论言兵还是论政,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权书》、《论衡》、《几策》中的20余篇文章是其集中的代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