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轼1037—1101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中同榜进士。六年,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判官。在凤翔期间,他写了《郿坞》、《题宝鸡县斯飞阁》、《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真兴寺阁》、《骊山》、《骊山三绝句》、《凤翔八观》等多首有关关中文物古迹的诗及其他诗文。同时,在《进策》、《思治论》里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革新主张。治平二年(1065)还朝。熙宁三年(1070),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四至七年,通判杭州; 八至九年,知密州; 元丰元年(1078)至二年,知徐州; 三至六年,贬官黄州。八年,还朝任礼部郎中。元祐元年(1086),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从四年起,知杭州;七年,知颍州、扬州; 八年,在京任端明殿学士、左朝奉郎、礼部尚书。同年,出知定州。绍圣二年(1095)至四年,贬官惠州。元符元年(1098)至三年,贬官儋耳。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苏轼现存诗27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词今存约350首,词体面貌一新,风格多样。在散文写作上成就也很突出,故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擅长书画。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传世极少。苏轼诗文合集有《东坡七集》本,收入《四部备要》。其诗注本较多,中华书局1982年版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由清王文诰、冯应榴两家注本拼合而成。中华书局1986年版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为最完备的本子。苏轼词注本,有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事迹见《宋史·苏轼传》、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等。今人曾枣庄有《苏轼评传》。 414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善画竹、取法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画竹干曾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芾问何不逐节分画,苏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一时兴起,遂用朱笔写竹,谓之“朱竹”。亦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提出“士人画(即文人画)之说,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指出物有常形,更有常理,提出绘画既要重形,又要传神,更要符理。主张融画家主观情感入画。曾赞文同画竹已做到“其身与竹化”。苏轼的艺术观点,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书法擅长行、楷,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熳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枯木竹石图》(藏上海博物馆)等。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有专条)、《黄州寒食帖》等(其文学成就,另有专条)。 093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因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处做地方官。后因“乌台诗案”,再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时,旧派当权,被召入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礼部尚书等职,并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绍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属广东)、琼州 (今海南省)。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后赦还。翌年7月卒于常州。苏轼思想受儒、佛、老三家影响,既想济世治国,又想超然物外,一生遭受很多仕途磨难,但仍关心民众生计,为官颇有政绩。他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词、文、书法、绘画无所不通。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其词突破了词必香软的樊篱,以“大江东去”的浩荡之气,一扫当时词坛绮艳柔靡之风,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成为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宋代散文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他的史论、政论文雄辩滔滔、笔势纵横,腾挪变化中具有新颖的见解和卓识。记叙散文或借景抒情,或因物赋形,理趣盎然,多有名作。另外还有笔记《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他在书画上也颇有造诣。书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还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成一格。论画也卓有见识,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相融的著名理论,为后世所注目。苏轼的艺术贡献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文人对其多加尊崇。著有《苏文忠公集》。今人有点校本《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和 《东坡乐府笺》。 苏轼1037—1101Su Shi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后还朝任职,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请求外调。先后任职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8),何正臣等人诬陷苏轼诗文诽谤朝廷,将其下狱,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谪黄州。哲宗元祐初,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他不同意旧党尽更新法,又先后两次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贬斥旧党,苏轼被远贬英州、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北归。次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宋神宗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借故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奉诏回朝,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徽宗时赦还,六十六岁病故。苏轼学问渊博,经历坎坷,在哲学、政治、书画各方面皆有所建树,特别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在人口思想方面: 其一,移民“均民” 观。苏轼以为天下土地养活天下人口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由于以往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对工商其它各业限制不力,以及对各地区的关至不一,造成人口与土地的配置比例失衡,人口分布不均,从而使北宋国贫民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主张 “因人之情”(即规定迁徙范围,统一迁徙)、“因时之势”(灾荒等),把人口从“狭乡”迁至“宽乡”,并实行鼓励在新迁地安居的政策。通过移民来解决人口不均的矛盾。其二,不能以人口多寡来衡量国家贫富的思想。苏轼认为以人口的多少衡量社会财富的多少的作法,只适应古代社会,并不适应后代社会情况,因为在后代人口中,非农业生产人口很多,因此,人越多,弊端越严重。他说:“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多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 (xiāo) 然而百弊并生” (《苏东坡集·策问》)。他的这种不以人口多寡衡量国家贫富的观点,虽有其局限性,但却是很有见地的。 苏轼1037—1101Sushi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元年(1056)自蜀入京,次年考取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贬谪。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得到重用,又起用苏轼为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哲宗亲政,变法派当权,苏轼以60岁高龄被流放广东。1101年病死常州。苏轼在文学方面成就显著,既能作诗,又精填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无意不可入于词,无事不可言于词,不局限于表达离愁别恨的情感,而是扩大了词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在风格上,豪迈奔放,笔力雄健,善用夸张比喻。一扫晚唐、五代以来委靡不振的词风,开宋词中豪放派之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气势磅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胸怀大开,成为千古名句。苏轼在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善画竹,主张画要神似,赞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东坡词作今存300余首,有《东坡七集》等。存世字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1037—1101Sushi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21岁中进士,开始做地方官。仁宗末年写了《进策》25篇,提出“历法禁、决壅蔽、抑侥幸、教战守”等改革主张。由于出身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在王安石实行变法时,他上书反对,劝谏不要太快,因此被左迁杭州通判,转知密州、徐州、湖州。司马光等旧党执政,苏轼对其镇压新法也不赞成,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因此受到排挤,出知杭州、颍州、定州。59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又被贬到岭南的惠州、琼州。徽宗即位大赦,苏轼回到内地,次年卒于常州。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道、佛三家在他身上都有反映,他喜欢诸葛亮的有为,又喜欢陶渊明、向往老庄的超脱,同时还精通禅学。被贬黄州后,佛老思想成为他在险恶环境中的寄托,其积极的一面是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追求美好的事物,加强了乐观精神,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消极的一面是有时也用酒、睡来排忧解闷,随缘自适。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散文、诗、词、书画无所不工。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文风平易自然,文淳字顺,政论文如《进策》、《留侯论》等,雄辩滔滔,笔势纵横。游记文如《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诗情画意和理趣和谐统一于一体。文赋如前后《赤壁赋》,是很优美的散文诗。诗歌方面,苏轼堪称一代诗尊,共写了2 700多首诗,其内容主要有抒发个人情怀,歌咏自然景物,如《游金山寺》、《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同情人民疾苦,揭露官吏的凶残与皇宫的奢侈,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荔枝叹》等;表现爱国主义热情,如《阳关曲》等。这些诗作直抒胸臆,议论英发,语言飞动圆熟,风格多样化,以文为诗,博大自由。苏轼的词在婉约之外独树一帜,创立了豪放派,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何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语句遒迈,气势豪劲。苏轼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提倡文贵自然,“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在尊重法规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等等。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著述甚丰,收在《苏东坡全集》 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洵、弟辙,号为“三苏”。嘉祐二年进士,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时,直史馆。神宗时,王安石执政,素恶轼议论异己,通判杭州,徙知徐州、湖州。御史李定、何正臣等摘其诗以为诽谤朝政,逮赴台狱,欲置之死,神宗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迁中书舍人,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又为小人排挤,贬至海南。徽宗立,召回朝,死于常州。苏轼书法为宋四家之 一,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晚年学李北海,能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富有创新精神,用笔丰腴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主张以学养书,他说: “作字之法,识浅、见窄、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黄庭坚《山谷集》说: “东坡道人少日学 《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硬似柳诚悬。中年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楷书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赤壁赋》,行书有 《寒食帖》、《洞庭秋色赋》、《新岁祈丰帖》等。 宋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刻苦读书,涉猎极广,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仲和,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熙宁间,出为杭州通判。历知密州、徐州。徙湖州,御使劾以作诗讪谤朝廷,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间,起用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绍圣初又以文字牵累,远贬惠州、琼州、儋州,徽宗大赦北还,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思想兼儒、道、释三家,政治倾向上属旧党,但又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学识渊博,才气横溢,诗词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擅书、画。其文明白畅达,纵横奔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弟辙均有名,世称“三苏”。其诗清新雄健,逸态横生,善用比喻,想象丰富,独具艺术风格。其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诗文有后人所辑《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参见“艺术”中的“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在人口问题上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认为国家的贫穷与祸乱,不是人口的多少决定的。人口分布不合理则是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夫中国之地,足以食中国之民有余也,而民常病于不足何哉!地无变迁,而民有聚散。聚则争于不足之中,而散则弃于有余之外。是故天下常有遗利,而民用不足”(《苏东坡应诏集·策别十四》)。认为国家富裕、社会承平的决定因素是生产人口的多寡。“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苏东坡集·策问·国学秋试策问》)。非生产人口过多,是贫困与祸乱的根源。他认为合理分布人口,调剂人口密度,移民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良策。参见“文学”中的“苏轼”。 苏轼主张劳逸结合,运动养生。创编简易呼吸导引术,至今流传。养生博采众长,论著有《养生论》、《续养生论》等。参见“文学”中的“苏轼”。 苏轼北宋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工楷、行书。取法王僧虔、颜真卿等,上追晋法,而自成风格。其楷书圆媚丰腴,行书秀美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为“宋四大家”之一。传世墨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石刻《墨妙亭记》、《行书归去来辞》等。参见“文学”中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四川眉山人。嘉祐元年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虽才高盖世,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贬谪,南北辗转十几个州,一生颠沛流离,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最后病死常州。终年64岁,虽称不上高寿,但在他已为不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方面的养生实践。其养生之道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祐二年(1057)举进士,嘉祐六年举制科,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中召入,历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后因与变法派持论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历知密、徐、湖三州。以言者摘其诗语为讪谤朝政,贬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元年(1086)起知登州,召为起居舍人,迁至翰林学士,次年兼侍读。于元祐四年(1089)自请出知杭州。历知颍、扬、定等州。绍圣元年(1094)哲宗起用新党,又以为文“讥谤先朝”罪名远贬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赦还,翌年卒于常州。苏轼关心国运民生,但一生饱经忧患,在新旧党中屡遭打击。其立身处世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在任地方官时,勤政爱民,为人称道,卓有政绩。他才华过人,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善于继承前人成果,又富于创造革新精神,是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诗、词、散文都有杰出成就,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文立论精辟,文笔雄健。记叙、抒情散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如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多融写景、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笔墨酣畅,潇洒通脱。他以横溢的艺术天才提高了古文的艺术表现力,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是开拓宋诗新境界的一位诗人。重视诗歌讽喻作用,其诗题材广泛,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写景抒怀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还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倡导和促进了宋词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发展变化。他开拓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的文学创作,标志着宋代文学创作发展的高峰,对后代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他又是我国古代最为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也擅长书法绘画。书法是“宋四家”之首,绘画学文同而自成一家,是宋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著作今传世有诗文集《东坡七集》112卷,有《四部备要》排印本。诗有中华书局新校点本《苏轼诗集》50卷,文有中华书局新校点本《苏轼文集》73卷。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思想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通判杭州,知密、徐、湖三州,因反对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所至皆有政绩。晚年又被贬惠州、琼州,后赦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苏轼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感到不安,政治态度倾向保守,但既反对新党求治太速,又不满旧党尽废新法。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宋史·苏轼传》)。在人性观上,倾向于性无善恶论,认为人性本体难以名状,善恶是性所能发挥之相似效用,而非性之所固有之物。从总体来看,其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对他都有影响。他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官,又于其间,禅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东坡全集》卷16)。他得意、顺利时,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为主导,表现为忠君爱国、兼济天下;在失意困穷时,则释、道消极出世思想占上风,表现出超然洒脱和旷达不羁。体现出儒、释、道相互为用,既相矛盾又相统一。苏轼忠于信念,卓尔不凡,特立独行,其伦理思想和人格表现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有较大影响。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散文等创作均取得杰出成就,在古代散文领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领袖,在继承师说和家学的基础上,广泛地总结了古代散文美学思想,并以其学力的深厚、识见的卓越、思想的活跃以及创作经验的丰富,对此作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开拓。他大体上承唐人“文以贯道”之说,而所谓“道”的内涵相当宽泛,与韩、欧的专指儒道截然不同,包括佛老思想在内,《日喻》中“可致而不可求”的“道”,更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他主张“诗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文集叙》),说明文章对“经国”的巨大作用,可见对作品思想性以及社会功能的高度重视。在创作实践中,他强调“文以述志” (《送人序》)。“志”,即意。提倡“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策略第一》),反对言之无物。他在自述创作经验时也说:“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苏籀《栾城遗言》引)。把立意视为“作文之要”(《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引),突出了表现人的主观的“意”的独特价值,是对前人“以意为主”说的继承,又是对“贯道”的一种修正。他注重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提出“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南行前集叙》)的观点。正如“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花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同上),这种创作冲动是平素的修养、积累同因现实的触发所引起的淋漓的兴会相结合的产物。他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新的解释与阐发。孔子的本意是重质(内容)轻辞,苏的解说则成了从审美感知(“求物之妙”)到审美意象的形成(“了然于心”)、再到审美创造(“了然于口、于手”)这一创作过程完整的表述。他坚持文贵自然的审美观,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提倡体式的自由—— “初无定质”,行文与布局的自由——“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对扬雄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以及宋初以来“求深”与“务奇”两种不良的创作倾向都加以贬斥。但也不一般地废止“奇”这一审美创造,“溢为奇怪”说便是对文贵自然说必要的补充(详见该条)。在创作原则上,他提出“随物赋形”(《文说》)一说,意即通过观察、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不同形态和万千变态,去真实地反映这些事物,并还其自然美。在创作风格上,他提倡多样化。在《答张文潜书》中,对王安石加以指斥,虽然承认“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但又指出“好使人同己”的弊病,而且嘲弄了由此造成的“弥望皆黄茅白苇”式的雷同化倾向。他还根据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论述了由绚烂而走向平淡的审美倾向变化过程,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视为现实美的极致和艺术美的上品,体现了两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苏轼的散文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相当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复举制科,授凤翔府签书判官。治平中入判登闻鼓院,召试得直史馆。历判官告院、开封府推官。熙宁中,上书力陈王安石新法之弊,因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被告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即位,高后听政,起知登州,至郡五日即召为起居舍人,寻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元佑二年(1087),兼侍读。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后为他人所攻,数月后复出知颖州,徙扬州。七年,以兵部尚书召还,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初,御使弹劾其掌制日所作词命“讥斥先朝”、“诽谤先帝”,落职降官知英州,未至,贬惠州安置。四年(1097),再贬昌化军安置。元符三年(1100)赦还,次年病卒于常州。苏轼一生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他是我国历史上多才多艺的大文豪。不仅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享有盛名,其散文亦是继往开来,雄视百代的大家。他的散文,既吸取了先秦策论纵横辩博的长处,又借鉴了六朝骈赋华美的特色,并能博取众长,自铸伟词,做到文理自然,姿趣横生,将韩愈、柳宗元以来所提倡的古文作用发挥到了更高的境地。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正是他写作的经验谈,又强调艺术技巧,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苏轼的散文与文论对当时与后世有重大影响。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眉州 (今眉山县) 人。苏洵之子。宋嘉祐元年(1056年) 人京应考,为同科进士及第。嘉祐六年参加 “直言极谏科” 的制科考试,又列入高等 (甲榜)。向仁宗呈献《进策》25篇,提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政治主张,受器重,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内多次出访所辖各县,“减决囚犯”。妻、父先后在京辞世,护丧回川,因上书陈王安石新法之弊,遭新党诬以回川时 “贩运私盐”,被贬为杭州通判。宋熙宁七年 (1074年) 历任密州、徐州等知州,积极救灾,深得民心。因 “乌台诗案” 被下狱,后贬黄州 (湖北黄冈) 任团练副使,当地拨城东荒地开垦种植,于是得“东坡居士”雅号。宋元祐元年 (1086年) 受重用,连升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因政见不合遭新旧党夹击,再次外放。元祐四年 (1089年) 任杭州知州,浚西湖,建 “苏公堤”,政绩斐然。继复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官至兵部、礼部尚书。哲宗以 “讥斥先朝” 罪于绍圣元年 (1094年) 贬岭南英州 (今广东英德),未至,又谪为 “远宁军节度副使” 置惠州 (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 (1097年) 被流放儋州 (今海南儋县) 天涯海角,哲宗死后才获命内迁安置。宋徽宗时赦还。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诗、词、赋、文及书画均是独树一帜的开派宗师,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全才,政声卓著。著作宏富,有 《东坡七集》110卷,书法存世有 《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 等,画迹有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散文家、书法家、诗人、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父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嘉祐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被贬为杭州通判、知密州 (今山东诸诚) 等职。寻贬黄州 (今湖北黄冈),筑室东坡,因以为号。元祐初司马光为相时,被如还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礼部尚书。绍圣元年 (1094),新党再度执政,以“讥讽先朝”罪贬惠州 (今属广东)、琼州 (今海南岛)。徽宗即位后赦还,次年病死常州 (今属江苏),追谥文忠。政治上趋于保守。历任地方官时,能革除弊政,兴修水利,造福民生。文学艺术造诣极高,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皆出类拔萃。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而称为“欧苏”,在欧阳修死后成为文坛领袖。策论如 《教战守策》、《留侯论》,传记如《方山子传》、《喜雨亭记》,小品如《日喻说》,碑铭如《韩文公庙碑》,议论如《答谢民师书》,辞赋如《前赤壁赋》 和 《后赤壁赋》,各具特色,传诵不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文为诗”,挥洒自如,豪放不羁,成就较黄为高。词开辛弃疾一派风格,世称“苏辛”。以豪放劲健之气,尽扫柔靡婉约之态,以诗笔作词,题材多样,意境开阔,个性鲜明,怀石、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山水田园、身世友情,尽入词中,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名篇有 [江城子](十年生死相茫茫及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 等。诗文中也不时流露放任自纵、人生短暂等消极思想,或逞才使学、铺排事典等弊病。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洵之子。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福眉县主簿、大理评事等职。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以作诗讽刺新法“谤讪朝廷”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释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召任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等。因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不满,出知杭州、徙颍、扬、定等州。绍圣元年,复贬惠州、儋州等地。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有《东坡全集》110卷。他思想复杂,儒、佛、道三家思想兼收并蓄。进取时,秉承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受挫时,则以佛老思想自我排遣。这种复杂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在其作品中有明显反映。苏轼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俱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奏议史论如《进策》、《留侯论》、《贾谊论》等,见解独特,雄辩透辟。“记”、“随笔”、“小赋”之类尤寓文学价值。《超然亭记》、《凌虚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交错使用,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纪承天寺夜游》、《黄州访海棠》等,简洁明畅、挥洒自如。前、后《赤壁赋》,骈散兼用,诗情、画意、理趣浑然一体。其诗题材比较广阔,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端,或表达了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如《五禽言》、《鱼蛮子》、《荔枝叹》、《祭常山回小猎》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其抒怀言志和写景咏物的诗篇,如《游金山寺》、《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雨后》、《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晚景》等。他的想象奇幻,比喻新颖,富于浪漫色彩;结构严整,气势流荡,文理自然;风格或自由奔放,或清新明净,或婉转含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也是其特色之一,不过时见削弱诗意或致艰涩之弊。其词突破了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范围,开创了豪放一派,他喜以诗文的表现方法入词,不为严格的音律所束缚,遣词运句也多有创新。所作境界雄阔,气势磅礴,格调豪迈,语言流转畅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为其代表作,雄奇刚健,千古传诵。其爱情词则显得委曲婉约,端庄凝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等职。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以作诗讽刺新法“谤讪朝廷”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释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召任翰林学士、侍读、龙图阁学士等。因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不满,出知杭州,徙颖、扬、定等州。绍圣元年,复贬惠州、儋州等地。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有《东坡全集》110卷。他思想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兼收并蓄。进取时,秉承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受挫时,则以佛老思想自我排遣。这种复杂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在其作品中有明显反映。苏轼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俱精。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奏议史论如《进策》、《留侯论》、《贾谊论》等,见解独特,雄辩透辟。“记”、“随笔”、“小赋”之类尤富文学价值。《超然亭记》、《凌虚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石钟山记》等,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交错使用,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记承天寺夜游》、《黄州访海棠》等,简洁明畅,挥洒自如。前后《赤壁赋》,骈散兼用,诗情、画意、理趣浑然一体。其诗题材比较广阔,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端,或表达了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如《五禽言》、《鱼蛮子》、《荔枝叹》、《祭常山回小猎》等。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其抒怀言志和写景咏物的诗篇,如《游金山寺》、《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晚景》等。它们想象奇幻,比喻新颖,富于浪漫色彩;结构严整,笔势流荡,文理自然; 风格或自由奔放,或清新明净,或婉转含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也是其特色之一,不过时见削弱诗意或致艰涩之弊。其词突破了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范围,开创了豪放一派。他喜以诗文的表现方法入词,不为严格的音律所束缚,遣词运句也多有创新。所作境界雄阔,气势磅礴,格调豪迈,语言流转畅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为其代表作,雄奇刚健,千古传诵。其爱情词则显得委曲婉约,端庄凝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1037年。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进略论50篇,入第3等。1069年反对王安石变法。1071年任杭州通判,1074年改知密州,1076年改知徐州,1079年改知湖州。1085年还朝,1086年授翰林学士,1089年请求外任,1093年又被召还朝。1094年再次被贬,至惠州,1098年贬至儋耳,1100年北归,1101年病死常州。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作家。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取得极高的、独到的成就。他的诗今存约2700余首(一说约400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他的词今存有340余首,在题材、功能以及语言和音律上均有发展和创新。有《东坡全集》、《东坡词》传世。 ![]() 主要责任者: 司聃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50 千字 页码: 1-156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5.6 语种:中 定价:22.00 出版时间:2020-1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之一,共收录12条词条。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年),试礼部,欧阳修擢置第二。对策入三等,签书凤翔府判官,召直史馆。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政,他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他遂请外,通判杭州,再徙知湖州。言者摭其诗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于西湖中南北径筑30里长堤,名为苏公堤。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后卒于常州。轼为人洒落出尘,既善文,尤善诗、词、书画。是一个文艺大家。著有《东坡集》115卷,《东坡词》1卷,及《易传》《书传》《仇池笔记》《东坡志林》《苏沈良方》《渔樵闲话》《物类相感志》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其诗文词风,以雄健豪放著,为北宋大家。苏轼于熙宁七(1075年)年,徙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在密州筑了“超然台”,并作了《超然台赋》。熙宁九年,苏轼写了著名的《水调歌头 ·怀子由》(怀念在济南的弟弟苏辙)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这里的“千里”即指从齐州(济南)到密州(诸城)的千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