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范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39 范晔389—445

史学家。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 (今河南浙川东)人。“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多才多艺。仕刘宋,历任尚书外兵部郎、尚书吏部郎。432年,贬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445年,晔受孔熙先迎立彭城王刘义康谋反案牵连,被杀。

范晔398~445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小字博,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年少好学,广博地吸取经、史,善写文章,通晓音律。17岁后就开始为官。后来与人谋杀文帝,立彭城王刘义康,因事败露,范哗被杀。
他整理了从东汉到宋初十几家东汉史籍,写成了《后汉书》90卷。这是一部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史书,是中国著名的“四史”之一。他第一次在史书里立《文苑列传》,表现了当时社会重视文学的新风气。这一体例,对后来的史家有一定的影响,更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后汉书》论述政局世风的变化,思路缜密严谨,范晔自称此书是“体大而思精”。
这部书笔势纵横开阖,语言典雅华美,文中多用一些整齐丽密的骈文句法。与《史记》、《汉书》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
作者原有集15卷,已散失。

范晔398—445

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浙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主要依据《东观汉记》,参考其他记载后汉的史书,著成《后汉书》八十卷。惟其中十志未备,因孔熙等谋立彭城王义康案株连,被杀。


范晔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山阴(今河南淅川县)人。官至太子詹事。博涉经史,好为文章,通晓音律。所撰《后汉书》九十卷,不仅是纪传体史书,也是历史散文佳作。其文隽美,真切动人,凝炼雅丽,尤以人物传记为人称道。又《狱中与诸侄书》为自述创作甘苦的论文名作。原有集十五卷,已佚,今存文5篇,诗2首。参见“历史”中的“范晔”。

范晔


范晔398——445

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浙川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时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能隶书,晓音律,喜弹琵琶。历任秘书丞、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后左迁宣城太守。元嘉二十二年,因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事发,被诛。被贬宣城后,因对诸家记述东汉历史的著作不满,博采资料,撰写了《后汉书》。原定为十经、十志、八十列传,其中十志未完成。今天所见《后汉书》中加入了晋人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后汉书》继承了《史记》的优良传统,字里行间带有很强的思想倾向性,臧否人物,爱憎分明,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有血有肉。《张衡传》、《班超传》、《范滂传》都是杰出的篇章。作为史书的独创,范晔新增了党锢、文苑、列女等类传。除了博大精深的《后汉书》,范氏还存有《狱中与诸甥侄书》。文中指出“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文章“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是当时进步的文学主张。原有集,已佚。今存文5篇,诗2首。


范晔

范晔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生于398年,卒于445年。官至尚书吏部郎。在任宣城太守期间,他博采各家有关东汉史实的著作,编成《后汉书》纪传90卷。后经北宋人把晋司马彪《续汉书》8志30卷与之合并,编成今本《后汉书》。范晔所写的纪传,气势豪放、词句精练、人物形象真切感人。

范晔398~455

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小字博。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少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工隶书,晓音律。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因孔熙先等谋迎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连,被杀。他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成《后汉书》纪传60卷,创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列传,使纪传体史书的内容更加完备,为后世不少史家所沿用。北宋后与司马彪《续汉书》8志30卷合刊行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