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荆楚岁时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荆楚岁时记笔记。南朝梁人宗懔(501—565?)撰。原四卷(《文献通考》),今存一卷。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懔少聪敏,好读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少举秀才,为梁元帝赏识,后以懔为别驾、江陵令。及帝即位,擢为尚书侍郎。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书为我国现存早期最为完整的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散文。楚地千里,地域辽阔。本书所提供的民俗故事颇为丰富。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七条。每条正文简述节令时俗,下附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源,引用经典俗传达六十八部,计八十多处。体例以时为序,文字简古流畅。就所反映内容,可分七类:❶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说(如端午与屈原传说), 荆楚岁时记风俗志。南北朝梁人宗懔撰。一卷。宗懔曾官吏部尚书。此书专记两湖地区古代风俗。自元旦起,至除夕止,凡三十六事。记每种风俗的起源、流传及与当地民族社会生产的关系。所记文化、体育、宗教方面的风俗,也和当地民风形成有关,是重要的民族、民俗史料。辑本所收《大观本草》中三条最为珍贵。有《麓山精舍丛书》本。 荆楚岁时记南朝荆楚地方风俗杂记。一卷。宗懔著。宗懔(生卒年不详),南朝梁人。《四库全书总目》曰:“旧本题晋宗懔撰,《书录解题》作梁人。考《梁书·元帝本纪》载:‘承圣三年秋七月甲辰,以都官尚书宗懔为吏部尚书。’又《南史·元帝本纪》载:‘武陵之平,议者欲因其舟舰迁都建邺,宗懔、黄罗汉皆楚人,不愿移。’此书皆记楚俗,当即其人。旧本题晋人,误也。可惜学术界习焉不察,迄今仍将宗懔当作晋人。关于此书的卷数,唐、宋志皆作一卷,与今本合。而《通考》乃作四卷。考《书录解题》载懔自序曰:‘傅元之朝会,杜笃之上巳,安仁秋兴之叙,君道娱蜡之述,其属辞则已洽,其比事则未宏。率为小记,以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然则必无四卷。’知《通考》为传写之讹。又检今本实有三十六事,并知陈振孙所记懔序,亦以三字讹为二字。” 荆楚岁时记梁人梁宗懔撰。集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旦至除夕,凡二十余事。楚与百越民族关系密切,其岁时节日习俗至今仍保留于壮俗中。因此,该书是研究壮族节日文化习俗的宝贵历史材料。收入《说郛》、《四部备要》等丛书中。 荆楚岁时记古代笔记, 南朝梁代宗懔撰,1卷。宗懔为江陵人,仕于北周,本书为其怀念故土而作,记荆楚乡土风俗,节令风物故事,自元旦起至除夕止。隋杜公瞻注。原书久佚,今本为明人由类书中辑出。是研究两汉魏晋长安风俗变迁、南北风俗互相影响传播的重要资料, 今有点校本。 《荆楚岁时记》最早见录于《旧唐书·经籍志》。所载为两种,一种为南朝梁人宗懔所撰十卷本,一种为隋人杜公瞻所注二卷本。因时代久远,播迁散佚,原本早已亡失,“今本乃明人自类书中辑出,而检阅未周,罅漏百出” (余嘉锡; 《四库提要辩证》)。现有岳麓书社出版的姜彦稚辑校本。此书正文以时为序,记述古代荆楚地区的时俗风物; 注文则引用经典俗传,辩证某一时俗的源流承绪。因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俗资料,如正月燃放爆竹避鬼、贴门神,四月八日浴佛,并迎八字之佛、供九子田神,五月五日浴兰节悬艾禳毒、竞渡采药,夏至节日食粽,七月七日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妇人乞巧,七月十五日供佛等,故历来为人多所称引,流传广泛,且对《岁华纪丽》等书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荆楚岁时记古代描述荆楚岁时风物的民俗专著。《文献通考》做四卷,今存一卷。作者宗懔。该书记述了荆楚地区自元旦至除夕的岁时节令习俗,凡36条。在每个条目下,“正文”简述节令时俗,“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引用经典俗传达68部,计80多处,体例以时为序,是研究我国南方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的宝贵资料。宗懔的生活时代,一般学者定为南朝梁人,有的定为北朝周人,《四部备要》 (上海中华书局《汉魏丛书》本校刊) 定为晋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