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荆浩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98 荆浩

生卒年代不详。字浩然,隐于太行之洪谷,自号洪谷子。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今属山西)人。通经史,能文章,善写北方山水,气势雄伟,勾描笔力遒劲。他认为“吴道子山水有笔无墨,项容(唐代画家,善画山水松石)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其画皴钩布局,笔意森然,全无凝滞之迹。善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作百丈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著有《笔法记》有重要学术价值(有专条),画迹有《匡庐图》(有专条)存世。与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荆浩生卒不详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避乱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先深入实地,遍赏蟠虬古松、巨流、盘溪、披苔裂石,取得强烈的感受之后,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他的山水画笔墨并重,克服了唐人“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的缺点。能表现出太行山峻厚雄伟的气势。著有《笔法记》,提出绘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今存《匡庐图》传为他的作品。

荆浩Jinghao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南沁阳人,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士大夫。唐末动乱时,他隐居太行山中,自号洪谷子。对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在水墨山水画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在他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荆浩不仅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六要”,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他还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还力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形神兼备。传为他所作的《匡庐图》描绘的是庐山景色。画面为全景式构图,挺立的山峰充满欲升之势,既秀拔峭峻,又深远飘缈。在岚气缭绕的气氛中若隐若现出亭屋、桥梁、林木。全幅以水墨画出,不施色,皴染结合,法度严谨,既重用笔又重用墨。

匡庐图 荆浩

荆浩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隐居太行山洪谷子,因号“洪谷子”。擅画山水松石,重视写生。作山水,皴钧布局,笔意森严,具稳健格调,全无凝滞纤弱之迹。创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在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亦工佛像。著有《笔法记》。《匡庐图》为其存世作品。

荆浩生卒不详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避唐末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遂自号洪谷子。工画僧佛人物,尤擅山水。因隐居山中,遍赏蟠虬古松、巨流盘溪、披苔裂石而有感,作画山水,笔墨并重,表现出太行山峻厚雄伟之气势。他被誉为唐末、五代初画界之冠,深受推重,后被视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著有《笔法记》传世,首创绘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之说。《匡庐图》传为其作品现存于世。

荆浩

五代后梁画家。生卒年不详。沁水(今属山西)人。活动于唐末至后梁(约889~923年间)。工画佛像,尤精山水。山水画全景构图和皴法技巧,始于荆浩,是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精通画理,著有《笔法记》1卷,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以及笔有筋、肉、骨、气“四势”之说。作有《匡庐图》轴(185.8cm×106.8cm)。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