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菟丝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菟丝子tusiziCuscuta chinensis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草本,缠绕寄生。茎纤细、黄色,无叶。随处生有吸盘附在寄主上。夏秋开花,花小,白色,常簇生于茎侧。苞片和小苞片小,鳞片状。花萼杯状,5裂。花冠壶状或钟状,顶端5裂,裂片向外反曲,宿存,雄蕊5枚,与花冠裂片互生。蒴果扁球形。种子细小,淡褐色或棕褐色。我国分布普遍,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上。对大豆等作物危害较大,也对胡麻、苘麻、花生、马铃薯等产生危害。种子入药,功能补益肝肾、主治肾虚等症。 菟丝子semen cuscutae助阳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元亨疗马集》。又名菟丝实、吐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成熟种子。生用或盐水炒用, 或酒浸用。主产江苏、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辛、甘, 平。入肝、肾经。功能补肝肾, 益精髓, 明目, 安胎。主治:❶肾阳不足, 阳痿, 滑精, 尿频数, 与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枸杞子配伍。 菟丝子dodder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植物的通称。一类缠绕在木本和草本植物茎叶部营寄生生活的高等植物。菟丝子也是传播某些植物病害的媒介或中间寄主,除本身有害外,还能传播类菌原体和病毒等,引起多种植物的病害。据世界植物志记载,该属共有274种,中国报道的有14种。 几种菟丝子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菟丝子以种子繁殖,从种子萌芽出土到产生新的种子约需80~90天。种子萌发很不整齐,多为5~8天,也可历经数月。自萌发出土至缠绕寄主需3天,缠绕寄主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约需一周,至现蕾须一月以上,现蕾至开花约10天,自开花到结果成熟须20天左右。 最适宜于种子萌发的土壤温度为25℃左右,土壤相对含水量80%以上。在10℃以上即可萌芽,在20~30℃范围内,温度愈高,萌芽率愈高,萌芽也愈快。复土深度以1厘米为宜,3厘米以上出芽很少。种子萌发后,长出细茎,在空中旋转,遇有寄主立即缠绕,早期受害大豆的解剖观察,菟丝子茎多在针对大豆茎、叶柄有维管束的地方,产生吸器伸入寄主组织中。菟丝子吸器前端具有 一层与寄主表面呈垂直排列的长形细胞,吸器中还伸出形状狭长、细胞质浓、细胞核大的细胞群,穿入寄主体内。菟丝子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后,迅速蔓生,扩大与寄主的接触面,从而大量吸收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严重影响寄主的生长发育。 菟丝子种子的休眠期较长。种子休眠的原因是由于种皮下形成一层不透明的、栅栏状的膜。该膜可能是皮下组织干燥层积而成。当大型的硬化细胞出现时,则暗示着休眠期的开始。用砂纸磨破种皮或者将种子浸入硫酸溶液中破坏种皮,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冷藏一个时期或越冬也能结束种子的休眠。 防治 防治措施主要是清洁种子,严禁从外地调运带有菟丝子种子的种苗或其它植物产品,作种用的种子,应彻底清除菟丝子后方能用作繁殖。高温处理粪肥,使菟丝子种子腐烂而失去萌发能力。 合理轮作或间作也有一定效果,菟丝子一般不寄生禾本科作物上,如玉米、高粱、谷子等,以这些作物和大豆轮作,或大豆与玉米间作,玉米有屏障作用,可减轻菟丝子的发生与危害。 生物防治,山东省利用寄生菟丝子的炭疽病菌制成菌剂,称“鲁保 一号”,在菟丝子为害初期喷洒,可减少菟丝子的数量并减轻危害,具有防病增产作用。菟丝子早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其吸器多伸达皮层或终止于韧皮部,在此时进行手工防除较容易,拉丝后寄主受害也较轻,受害严重的田块应及早连同寄主一起销毁。 菟丝子为旋花科一年生寄生草木植物菟丝子、大菟丝子的成熟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甘,温。归肝、肾、脾经。有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菟丝子Chinese dodderCuscuta chinensis Lam.,又称金丝藤,豆寄生。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缠绕性寄生草本。生于田野或山坡、路旁,多寄生于豆科、菊科、蓼科等植物上。当寄生大豆植株上时,常使大豆生长严重受害,甚至死亡。属于检疫性杂草。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川、贵州、广东等省。茎纤细,呈黄色。叶退化成鳞片状。花簇生;花萼杯状,顶端5裂;花冠钟形,亦5裂,其基部内侧有鳞片;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内壁,与花冠裂片互生;子房2室。蒴果,盖裂。种子2~4粒,淡褐色,表面粗糙。种子入药有补肝肾、益精助阳、止泻、安胎等作用。 菟丝子一年生寄生缠绕草本,长约1米。茎丝状,橙黄色。叶退化成黄色鳞片。花白色,多数簇生成球形。果扁球形,内有褐色种子2—4粒。全疆有分布。具有壮阳益精、清热利湿的功能。药用种子及全草。主治腰膝酸软、遗精、目眩、小便频数、遗尿、黄疸、痢疾、烫火伤等病症。 菟丝子亦称 “菟丝”。旋花科,菟丝子属。国际植物检疫对象。一年生缠绕寄生草本植物。茎细柔,藤丝状,橙黄色,随处生吸根附着寄主(如胡麻、豆科、茄科、藜科等作物和杂草)。寄生力和再生力很强,一株能连续寄生300余株大豆;茎被扯断,只要还有一个生长点,仍可发育成新的个体。叶退化,无叶绿素。夏秋开花,花很小,白色至黄白色,常簇生于茎侧。蒴果,扁球形,种子很小,近圆形,褐色。种子繁殖力很强, 寄生在一平方米面积胡麻上的菟丝子能结种子140余万粒。种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温度25~30℃,土壤湿度70~100%)发出黄色丝状幼芽,先靠其胚根中的营养和水分生长,伸出土表后随风向周围摆动, 遇不到寄主时仅能存活10~13天; 遇到寄主即缠绕其上, 很快产生吸根(此后幼茎逐渐干枯,脱离土壤)穿入寄主茎内吸收养分,开始寄生生活。由一个寄主绵延扩展到其他寄主,寄生危害。菟丝子在甘肃分布很广,陇东、陇南和河西都有发生,不仅危害胡麻生长,造成大幅度减产,而且还能传播某些病毒。防治法:(1)清除夹杂在作物种子中的菟丝子种子,售出作药用。(2)实行轮作,施用净肥。(3)及时拔除病株。(4)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将药土(每亩用10~12. 5公斤细湿土和五氯酚钠1公斤混合均匀后堆起, 上覆盖麻袋或塑料布闷10小时后即成药土)均匀撒于地面后,斜耙一遍, 可杀死菟丝子已出土的幼芽;或者用50%燕麦敌1号200克(有效量100克),加水15~30公斤,于播种前3~6天喷洒田间地面后,横耙耱两次。(5)生物防治:鲁保1号菌剂(一种炭疽菌剂)中的菌孢子能寄生于菟丝子使其致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