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萧乾1910—Xiao Qian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翻译家、著名记者。原名萧秉乾。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蒙族。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6岁进私塾,后改入新式学堂。中学时期,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在北新书局当学徒时开始接触文学。1926年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C·Y组织而被捕,不久被学校保释。后化名萧若萍到广东汕头,在角石中学任国语教员。1931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1933年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小说。1935年于燕京大学毕业后,开始作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的主编兼旅行记者。1939年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国记者。1942年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46年至1948年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至1949年间曾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的英文刊物《中国文摘》。1949年后,任英文《人民中国》的副总编辑。1953年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1956年先后走访内蒙古等地,写出六篇散文特写。下半年至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1961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79年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萧乾1910~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萧秉乾,蒙族。祖籍内蒙,生于北京。青少年时半工半读,1926年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被捕,后由校方保释。1930年考进辅仁大学英文系。后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开始发表小说。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任文艺副刊主编并兼任旅行记者。此时创作以小说为主。短篇《篱下集》大多以20世纪20年代北京贫民区生活为题材;另一短篇集《栗子》抨击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中国人民的毒害,揭露其内部的腐败。另有描写青年男女恋爱悲剧的长篇《梦之谷》,还有散文集《小树叶》、散文小说集《落日》等作品。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在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46年回国后任上海《大公报》国际评论员兼复旦大学教授。其间,在国内外广泛采访的基础上,写了大量通讯报告出版如《南德的暮秋》、《见闻》等。1948年10月,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的英文刊物《中国文摘》。同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创作四试》和散文小说集《珍珠米》等。解放后历任《译文》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等职。并有作品集《土地回老家》、《萧乾散文特写选》、《一本褪色的相册》、《海外行踪》、《萧乾文集》等。译作有《莎士比亚故事集》、《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里柯克讽刺小品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