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30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1929年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欢文学和绘画。曾因逃婚去北京就读过。1932年返回哈尔滨后开始了艰难的写作,同年秋与肖军同居。次年与肖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肖军去青岛写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0月,二肖又去上海,得到鲁迅的大力帮助。次年底,《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1936年秋去日本养病,越年回沪,写成《牛车上》等短篇。抗战爆发后,她辗转去武汉、临汾等地,开始撰写《呼兰河传》、《马伯乐》(第一部)。1940年去香港,次年写成《小城三月》。因长期颠沛艰辛的生活和婚姻方面的不幸,使她于1942年春过早地病逝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萧红选集》。 萧红1911—1942Xiao Hong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等发表作品。黑龙江呼兰河县人。萧红自幼喜爱文学,青年时代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2年于贫病交加的困境中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此后萧红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同经青岛转至上海,得到了鲁迅的关怀和帮助。此后至40年代初,萧红积极创作,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文坛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她先后创作并出版了《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中长篇小说,《牛车上》、《旷野的呼唤》等短篇小说集以及《商市街》、《桥》、《回忆鲁迅先生》等散文集。1936年因病去日本疗养,次年初回国。抗战爆发后,她曾随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去香港,在贫病交困之中坚持文学创作,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1911—1942Xiaohong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生于地主家庭,1930年因反对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在哈尔滨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和扶持下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作家, 1935年写成中篇小说《生死场》。抗战时在武汉、西安、重庆等地从事救亡运动。1940年去香港。1942年病逝。《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 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 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萧红的小说感情真挚,文笔清新优美,具有抒情般的艺术风格。萧红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唤》, 散文集 《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著作收入《萧红选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原名张迺莹, 曾用笔名悄吟等, 黑龙江呼兰人。 萧红幼年丧母,一直由祖父抚养。1930年,因反抗家庭包办婚姻而出走。1931年,萧红流落到北京,并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中读书。1934年来到上海,并从此时起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36年,萧红曾去日本养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回到祖国。1938年,萧红从武汉来到山西,在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任教,不久又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2年,萧红来到香港养病,不幸病逝于此。萧红一生辛勤创作,留下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集《牛车上》、《跋涉》(与萧军合著)、《朦胧的期待》等。散文集《商市街》、《旷野里的呼喊》、《萧红散文》等,传记文学《回忆鲁迅先生》等等。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萧红选集》。萧红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和中篇小说《生死场》影响很广,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萧红1911—1942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有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小说具有散文结构的特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语)。 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30年为了逃婚,从家出走,困居哈尔滨。1932年得萧军、舒群帮助,开始为《晨光报》和《国际协报》副刊写稿。1933年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哈尔滨出版。1934年去青岛,后转赴上海,结识鲁迅。在上海进步文艺刊物发表诗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去汉口。1938年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后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1940年去香港、办《时代文艺》,1942年于香港病逝。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 中篇小说 《生死场》(1935年);《马伯乐》(1941年);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散文集《商市街》、《旷野里的呼喊》、《萧红散文》; 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等。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后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东北沦陷后过流浪生活。1933年与萧军合作,自费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翌年去青岛和上海,写成中篇小说《生死场》 (1935),描绘东北广大农民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悲惨生活及日寇入侵后的觉醒与反抗斗争,为其成名作;鲁迅曾为该书作序,并列入其主编的《奴隶丛书》。后又出版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抗战初期,出版短篇小说集《牛车上》。后辗转于山西临汾、重庆、香港等地,陆续写有中篇《马伯乐》和短篇集《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等。1941年出版的长篇《呼兰河传》,以浓郁的乡情和深沉的笔调,凸现了反封建习俗的主题,为后期代表作。她的小说具有散文倾向,笔致细腻委婉,风格清新明丽。为东北作家群中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29年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时,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930年夏,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开家乡,开始流浪生活。1932年返回哈尔滨。同年秋,与萧军同居。1933年写了《两个集》、《跋涉》、《看风筝》、《旋风》等短篇小说。1934年与萧军同至青岛,与当时在青文化名人多所交往,坚定了她走文学创作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并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0月与萧军一起到上海。1935年底,《生死场》由容光书店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1936年秋,去日本养病。翌年返回上海,写了短篇小说集《牛车上》和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去汉口。1938年初,应李公朴之约,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1939年出版了短篇《朦胧的期待》和长篇《呼兰河传》的前几章。1940年,抱病写了长篇《马伯采》第一部。同年去香港,写了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和传记《回忆鲁迅先生》,并完成《呼兰河传》。1941年出版了《萧红散文》。1942年2月22日,因肺病逝于香港。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萧红选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