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葑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葑田zizania fields中国古代利用多年生葑(茭草)的根茎和泥土凝结而成设于水中的田块。葑田比重小于水,常浮于水面,故又称浮田。按其形成的性质,可分为天然葑田和人造架田两类。人造架田是人工将葑泥铺盖在木框架上而成。架田所铺的材料就是葑泥,所以古代常将架田和葑田混称不分。严格地说,葑田是自然物的利用,架田是人工的创造,可以说是一种人造耕地。 葑田扎竹木为筏,敷以草泥,置于沼泽、水洼之上用于种植之田,系南宋时期扩大耕地面积的一种创造。 葑田floating fields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农田。由泥沙自然淤积于茭草的根部而成,古代茭草称为葑,故名。东晋郭璞《江赋》中就有在葑田上种植水稻和蔬菜的记载。唐代《玉堂闲话》中也记载了广东番禺利用葑田的情况,且数量不少。葑田大小不等,小的只有一亩左右,大的可达几百亩,据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纪闻》记载,最大葑田是清代太平县龙门乡的一块葑田,计黑壤300余亩,若萍铺水上,随水升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