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董源生卒不详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今南京)人。曾为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称董北苑。董源于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最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所作山水,有水墨和着色两种规格。水墨山水多用浓墨湿笔,山石用披麻皴,林木茂密,苍翠欲滴,画面形象丰富,效果浑厚秀润。有的画面烟雨弥濛,山骨隐显,能表现出江南山水烟雨空濛的特殊意境。着色山水,能表现出阳光感,如《落照图》,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之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梦溪笔谈》)。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Dongyuan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人。南唐时任北苑副使,擅画山水、人物、龙水。尤以画水墨或淡着色的山水著称。他生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烟雾溟濛,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这种“平淡天真”的山水画,对明清画坛产生重大影响。但董源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其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潇湘图》是一卷典型的江南山水画派的作品,宽而平静的江水,平远而起伏连绵的山峦,洲渚交横,空蒙幽深。画法为水墨淡着色,多以花青运水墨点簇,坡脚用披麻皴,表现了江南山脚水岸的多土多草的特色。唯人物用粉白青红等厚重而鲜艳的颜色,在素雅苍茫的环境中显得十分醒目。 潇湘图(局部)董源 董源?—约962五代南唐画家。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南京)人。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称董北苑。绘人物、云龙、牛虎,尤擅山水。所作水墨山水浓墨显笔,浑厚秀润,林木茂密,苍翠俗滴,烟雨蒙蒙,山骨隐显,表现出一派江南山水之意境,创独特风格,自立南派山水。与其弟子巨然的画风被尊为“南派正宗”,对以后元代四家及明吴门画派有较深影响。有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和辽宁省博物院的《夏景山口待渡》,以及《夏山》(藏上海博物馆)、《龙宿郊民》(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世。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生年不详,约962年去世。钟陵(今江西省进贤西北)人。擅画龙水、牛、虎、人物,山水最精,后世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943~961年间任后苑副使。939年作《庐山图》。作有《潇湘图》卷(50.2cm×141.4cm)。《夏景山口待渡图》卷(50cm×320cm)。《夏山图》卷(49.2cm×311.7cm)。《龙宿郊民图》轴(156cm×160cm)。《寒林重汀图》轴(178cm×115.4cm)。《溪山行旅图》轴(123cm×54cm)。《秋山行旅图》轴(150cm×56.6cm)。《溪岸图》轴(211.5cm×110cm)。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