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波尔多的名门望族,从小学会拉丁语和希腊语,后担任法院顾问等职。他不忍目睹法官们贪赃枉法,厌倦了官场生活。动乱的现实更使他彷徨苦闷,38岁时他隐退归家,过着“自由、平静、安闲”的乡绅生活,埋头读古希腊、罗马作品,边读书,边写心得笔记,日积月累写成了三卷本的《随笔集》,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并几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88年,他曾在巴黎被天主教联盟监禁。1592年逝世。 蒙田像 蒙田1533—1592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又译“蒙台涅”。法国人文主义者,怀疑论者。生于波尔多市,曾任该市市长。他以怀疑论哲学反对经院哲学和封建制度。以“我知道什么”作为认识原则,怀疑知识的确实性。主张从实际事物中获取知识,反对崇拜权威。主张个性解放,认为理想的生活是依归自然。他的散文对17—18世纪英、法思想家、文学家有影响。主要著作有《随笔录》(一译《试笔集》)。参见“文学”、“教育”中的“蒙田”。 蒙田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散文家和思想家。其散文旁征博引,内容包罗万象、情趣盎然。语言流畅、形象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又译《随笔集》)。其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17、18世纪法国的一些作家影响较大。其怀疑论哲学在当时起了反封建的作用。参见“哲学”中的“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国人文主义者。又译“蒙旦”或“蒙台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掌握“生活的艺术”。主张培养健全有用、富有知识、能够充分理解人生意义的人。反对机械背诵,要求培养儿童的思考力、判断力和理解力及传授有用的和实际的知识。参见“哲学”中的“蒙田”。 蒙田蒙田(1533—1592),又译蒙旦。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贵族绅士,遵循自然,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而进行教育; 反对封建教育的教学制度和教条主义,重视德育、体育。其世界观和教育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定要求,他的主要著作有 《随笔集》(又译 《随感录》),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 《论儿童的教育》、《论父亲对其子女的爱》 等论文中。 蒙田蒙田 (1533—1592),又译蒙旦。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贵族绅士,遵循自然,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而进行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教学制度和教条主义,重视德育、体育。其世界观和教育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定要求,他的主要著作有 《随笔集》(又译 《随感录》),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 《论儿童的教育》、《论父亲对其子女的爱》等论文中。 蒙田法国思想家。生于1533年2月28日,卒于1592年9月13日。13岁毕业于人文主义学校——居也纳学院,入当地文科中学攻读哲学,后在大学专修法律。曾任法律顾问、市议会议员、市长。1568年父卒后继承爵位。1569年发表第一部译著《被造物之书》。因厌恶官场生涯38岁隐退,专心读书和写作。在哲学思想上是怀疑论者。其教育主张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提倡身心并进,重能力培养,崇尚行动实践,反对权威主义,批判学究气息,鞭挞禁欲主义。其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蒙田1533—1592Montaigne, Michel de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散文家。生于新贵族家庭。祖上为波尔多商人。他一生爱好有二:一是喜爱看书,善于思考;二是旅游。曾担任过两届波尔多市市长,后来被教权派逮捕,监禁在巴士底狱。虽然他的哲学思想为中庸之道,但他对封建宗教持怀疑态度,反对崇拜权威。他不主张改革,主张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和习俗,希图过宁静的绅士生活。他的代表作是《随笔集》,记载他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日常感想。该书收集了他以漫谈口吻写成的长短不齐的文章,各篇题目独立,相互没有联系。其中最著名的是《为雷蒙德·塞明德辩护》篇。该文提出理性和道德无统一的标准,不是永恒的,主张凭人的天性去寻求幸福和欢乐。《随笔集》的特色是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生活情趣浓郁,旁征博引,给读者亲切自然之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