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薄层色谱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薄层色谱法TLC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一种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物质组分的色谱分析方法。薄层板上涂有一层固定相,通常是把一种悬浮在合适溶剂中的吸附剂均匀地涂布于玻璃板或金属板上,干燥后即成。最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氧化铝和纤维素等。分析时,先将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端附近(这一过程称为点样)。然后把薄层板的这一端浸入作为流动相的溶剂系统中,使样品原点刚位于液面上方。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沿板上升,带动样品物质向上移动(这一过程称为展开)。由于样品各组分在固定相及流动相中有不同的吸附、溶解等能力,在展开过程中,经过固定相及流动相对组分的吸附、解吸等反复作用,使各组分在薄层板上表现出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得到分离。
通过比较分离后的斑点移动的距离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常以Rf值作为比较的参数。Rf值定义为斑点中心移动的距离与溶剂自样品原点至前沿移动的距离的比值。由于影响Rf值的因素较多,Rf值常随实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因此需在分析样品的同一块薄层板上点上标准样品才能进行有效的鉴定。
样品经展开得到分离后,只有有色物质的斑点能在薄层板上直接观察到,大多数分离后的斑点需经过适当的处理后才会显现出来。主要的方法有:❶喷以适当的显色剂,使斑点显色。
❷紫外灯下观察能发射荧光的物质斑点。
❸在涂有荧光指示剂的薄层板上,观察紫外光照射下斑点处的荧光熄灭。
❹在无机吸附剂的薄层板上喷洒硫酸或加热,使有机物质斑点炭化。
薄层色谱法原先主要用于定性分析,随着薄层色谱扫描仪的出现,使薄层色谱法与其他色谱法一样能够进行定量分析。这种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是以反射光法或透射光法对斑点进行扫描,将斑点的颜色(或荧光)强度转换成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有:❶灵敏。可检测10-5~10-9克物质。
❷分离迅速。展开所需时间约15~60分钟。
❸样品用量少。仅需几个微升。
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
❺可提纯样品,制备标准样品。
薄层色谱法在农业科学、食品工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可用来分离和测定农药残留量、黄曲霉素、氨基酸、磷脂类化合物、生物碱、花青素、有机酸、甾类化合物、植物激素以及微量金属离子等。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根据混合物各组分在互不混溶的两相中所受各种作用力的差异,在薄层板上对其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又称薄层层析法; 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凝胶色谱法(见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物质组分的分离、纯化、定性和定量分析。农药分析中主要使用吸附色谱法。
简史 薄层色谱是从柱色谱和纸色谱发展而来,兼有两者的特点,和柱色谱一样,属于开放式色谱。1938年伊马洛夫(N.A.Izmailov)等首先用氧化铝、氧化镁在薄层板上分离植物成分,1949年马哈德(J.E.Meinhard)等首先添加粘合剂研制性能稳定的薄层,1954年柯奇纳(J.G.Kirchner)等将薄层色谱用于农药残留分析,直到1957年斯塔尔(E.Stahl)改进了仪器设备、吸附剂规格和操作方法,薄层色谱法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60年代始用于农药产品分析中杂质的分离。
原理 吸附色谱法是以玻璃板上的吸附剂薄层为固定相,薄层缸中的展开剂为流动相。薄层板上农药各组分的理化性质不同,受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和展开剂的洗脱作用(溶解)不同,各组分随展开剂由原点向预定的前沿移动时,在两相间反复进行吸附和解吸附,吸附强的成分移动速度慢,迁移距离小; 吸附弱的成分移动速度快,迁移距离大,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根据各组分最终显出的谱带或斑点,即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制板技术 制备薄层板需经吸附剂的选用、涂铺吸附剂和活化三步:
选用吸附剂 主要有硅胶和氧化铝二类吸附剂。硅胶的吸附性是由其表面-OH基与极性化合物形成氢键所致,可用于各类农药的分离和测定。氧化铝的吸附机理不清,适于中性和碱性物质的分离,常用于含氮农药的分离。商品制剂有: ❶不加粘合剂的硅胶(或氧化铝)H;
❷加入10~15%烧石膏的硅胶(或氧化铝)G;
❸加有荧光指示剂的硅胶(或氧化铝)GF:有GF254、GF360或GF254+360等。根据需要选用。硅胶G用得最多,进行荧光显色时,需使用带有荧光的吸附剂。
涂铺吸附剂 吸附剂应均匀地铺在玻璃板上,使薄层的厚度一致,则展开后同一化合物的移动距离才能保持恒定。铺层方法有湿法和干法两种: ❶湿法。加水把吸附剂调成糊状,用涂铺法或倾倒法铺层。涂铺法需用涂铺器,其上有装糊状吸附剂的槽和调整厚度的装置; 倾倒法是把糊状吸附剂直接倒在玻璃板上,轻轻摇动敲打,使吸附剂均匀分布。湿法制的薄层比较牢固,可采用较细的吸附剂(直径约50~75微米),在农药产品分析或用作制备色谱时,薄层的厚度为0.5~1毫米,农药残留分析时,为0.25毫米。目前已有各种规格的预制薄层板出售。
❷干法。用两端带有套圈的玻璃棒,把干吸附剂均匀地铺在板上,吸附剂颗粒的直径为75~150微米,薄层厚度大于湿法制的板,试样负载量大,但吸附剂固着性差,分离能力和重复性不如湿法,较少使用。
活化 涂好的薄层板自然风干后,要进行活化处理,即在一定温度下,除去薄层上所吸附的水分,提高其对样品的吸附能力,吸附剂的含水量与吸附性能有关。不含水分则活性最大,但吸附力过大,组分移动慢,分离效果差。反之,吸附作用很弱,移动太快分离效果亦不好; 硅胶板在105~120℃活化(烘干)半小时,含水量5~15%,氧化铝板在80~100℃活化半小时,含水量为3~6%(见表),最适合测定要求。

氧化铝和硅胶含水量与活性级别关系

布鲁克曼
活性级别
含水量(m/m,%)
氧化铝硅 胶




0
3
6
10
15
0
5
15
25
38


分析方法 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步骤如下:
点样 使用微量注射器、定量毛细管或刻度移液管,将样品溶液点加在薄层板上的步骤。农药产品分析或制备纯品时,将含有效成分20~40毫克约0.1~1毫升的溶液点成一条直线,主要用于分离杂质。微量分析时,取约5~10微升的溶液点成圆点,将农药标样系列与待测样品点在同一薄层板上,用于直接定性定量测定。
展开 将点好药样的薄层板底端放入层析缸中,缸内预先放入展开剂,使其蒸气达饱和状态,展开剂带动样点沿一定方向移动,溶剂前沿达到离点样处约10~15厘米即可。展开剂的选择是使农药和杂质分离的关键,被测农药、吸附剂的活性级别和展开剂的极性应正确配合,极性弱的农药不易被薄层吸附,应采用活性大的吸附剂和非极性展开剂; 而对极性农药则反之,使用活性小的吸附剂和极性稍大的展开剂。常使用两种溶剂作展开剂,以非极性和弱极性溶剂为主,加入较强极性的溶剂以调节其极性。对于难分离的物质,可多次重复展开,也可改换溶剂后展开或变换90°角进行双向展开,展开后将板取出风干。
显色 为了确定农药组分谱带或斑点的位置,须进行显色。方法有: ❶荧光显色。以荧光吸附剂制板,展开后在紫外灯照射下,具有芳香环、杂环或共轭双键的农药,在紫外光区有吸收,在白色背景上形成紫色谱带,可以使用此法;
❷直接喷洒氯化钯溶液。含硫农药呈现黄色;
❸ 喷洒硝酸银一氢氧化铵溶液。在紫外灯或日光照射下,含卤素的农药显棕黑色;
❹将薄层板放入有碘的容器中,多数农药在碘蒸气中呈黄色。
❺薄层酶抑制显色法。
定性分析 根据显色后谱带或斑点的位置,计算各组分的比移值(Rf)。

式中 原点即点加药样的位置,展开剂前沿是指展开剂移动的终止位置。同一农药在相同条件下的比移值是不变的,可以作为定性的指标。
定量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 ❶溶出定量法。将农药谱带或斑点从板上刮下,用溶剂提取后,可采用化学法、极谱法、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测定,常用于农药产品分析;
❷色阶比色法。显色后用目测法比较标样系列与待测样品的面积大小或颜色深浅,可达到半定量目的;
❸可用薄层扫描仪或薄层分光光度计对斑点进行原位定量检测,后两者用于农药微量分析。
应用 薄层色谱法在农药分析上是仅次于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手段,它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常应用于以下几方面:❶提纯或制备农药标准品;
❷在残留分析中,可对薄层板上的农药斑点直接进行原位定量,尤其适用于气相色谱条件下不稳定农药的残留分析;
❸农药常量分析时,由于薄层板均匀程度和点样重复性的影响,原位定量方法的精密度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薄层色谱法不直接用于定量分析,但当产品中杂质较多而干扰测定时,可使用薄层色谱法将农药和杂质分离后再用化学分析法、比色法或紫外光谱法等进行测定。近年来发展了高效薄层色谱法,吸附剂的颗粒从50~75微米下降到3~10微米,其分辨率几乎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当,有正相板和反相板之分。正相板如上述,反相板使用极性小的C18化学键合相(见高效液相色谱法)制板,以强极性的丙酮或甲醇水溶液作展开剂,极性强的组分有较大的比移值,扩大了薄层色谱法在农药分析中的应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