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藏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藏医

即藏族医学。主要流行于中国藏族聚居区和印度、尼泊尔等国。据《西藏王统记》载,公元前1或2世纪 “囊辛百脱坚以 卜卦召福,祈神乞药”,“楚车百村坚息灾送病”。6世纪 “朗日松赞时,从汉地传来医药和历算”。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后金城公主进藏时也带有医生和医学著作。藏族医学家以本民族的医学经验为基础,吸收汉地及印度、尼泊尔、天食等国的医学知识,逐渐形成了自有特点的医学。从6世纪以来,曾先后出现过《医学大典》、《无畏 的武 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四部医 典、蓝 琉璃》、《晶珠本草》等藏医学名著。也有宇陀·宁玛元丹贡布等一批著名医学家。藏医的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人体由隆(风)、赤巴(火)、培根(水和土)三种因索构成,并以此将人体分为三种类型。它还认为,人体有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七种物质,有汗、尿、粪三种排泄物。这些本处于协调状态,一旦失调,就会发生疾病。失调的原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藏医一般将疾病分为全身、妇女、小儿、创伤、中毒、魔鬼、返老还童、壮阳补养八科。诊断也用望、问、切。治疗除药物外,也注重食疗。所用药物动物,植物、矿物、珍宝等均有; 剂型汤、膏、丸、散皆用: 还有放血、拔火罐、艾灸等多种外治法。

藏医

见“医学卫生”中的“藏医”。

藏医

藏族医药学的简称。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地区。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失调而造成的。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公元八世纪,宇妥·云丹贡布所著的《居希》(即《四部医典》)是最著名的医学典籍。内记有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治疗、药物等内容,通过后人的多次增补、注释,并绘制成一套大型彩色挂图,内容越发详细、明了、形象。对藏医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藏医

西藏医药学的简称。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西藏人民医疗经验和知识的总结,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祖国内地及国外医学的部分成果逐渐形成。现流行于广大藏族、蒙古族及满族等地区。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隆”(气)、“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 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生病原因在于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失调。诊断采用中医的望闻问切, 尤为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寒症和热症两大类, 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亦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藏药一千四百余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常用药是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藏医的主要古代典籍是八世纪的*宇妥·云丹贡布所著*《居希》(即《四部医典》),内记有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治疗、药物等内容, 间有一些宗教成分。经十七至十九世纪后人的多次增补、注释,并绘制成一套大型彩色挂图,内容愈趋详明、形象,对藏医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藏医

西藏医药学的简称,是西藏人民医疗经验和知识的总结。藏药有1000余种,常用药有300余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