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虎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虎符hufu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质,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盛行於战国、秦、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如“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韩将庶虎节”存半符,呈伏虎状,符身阴刻铭文“韩将庶信节”等十字。战国时期一般称“虎节”,但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谓“虎符”的前身。秦称虎符,如现存“杜虎符”,符身有错金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但如有烽火报警,则不必会君符,即可采取行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征调军队需以皇帝“虎符”为凭。如秦“阳陵虎符”,符身背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汉代虎符铭文多为银错。汉以后虎符铭文,不限於符背,也有分布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 秦杜虎符1973年陕西西安出土 虎符信物,凭证。发兵动武则用虎符。统兵官与中书或枢密院各半,发兵时以使者持皇帝诏书及虎符对验合符后方举兵动武。历代皆相沿用,因初符面画虎头故名。其质初为竹,汉以后皆以铜。有虎头形,亦有“虎” 字者。虎者,取其威猛之意。《资治通鉴·汉纪》:“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应劭曰: “铜虎符第1至第5,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成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盛行于战国、秦、汉。传世有新郪虎符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