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虞世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虞世南558—638唐代大臣、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十年不迁。唐太宗时,为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迁太子右庶子,固辞不拜,除秘书少监。后转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贞观八年(634),进封县公。太宗称他有五绝: 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以之为师,妙得其体。卒年81,谥曰文懿。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唐张怀瓘《书断》列其*隶书、*行书、*草书于妙品,故曰“行草之际,尤所偏工”。传世书迹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等。原有集30卷,已佚。《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编有《北堂书钞》173卷。两《唐书》有传。 378 虞世南558—638自幼过继叔父为子,故字伯施。唐代书法家。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在陈、隋两代为官,均不得志,入唐后,太宗时官拜弘文馆学士,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世称“虞永兴”。帝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工书法,亲承智永传授,妙得其体,所书笔致圆融遒丽,外柔内刚,“下笔如神,不落疏慢”。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有专条)等。墨迹无存。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原属浙江省)人,初仕陈、隋,终入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参军,后封永兴县子,进封县公,世称 “虞永兴”。太宗称赞他有五绝: 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曾从师于智永,尽得二王笔法。《宣和书谱》说: “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著名的书迹有中楷 《孔子庙堂碑》、小楷 《破邪论》,行书《汝南公主墓誌草稿》。 唐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558—638唐初诗人、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隋时为秘书郎。入唐任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时称“虞永兴”。所作多为“应制诗”,为唐初著名宫廷诗人。《咏蝉》等小诗则颇有兴寄。原有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全唐文》录存其文十八篇。另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卷,为分类编排的古书句摘。参见“艺术”中的“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苑,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书师承智永,又得二王之法。其字外柔内刚、立意沉粹、温润圆浑。为唐初四大家之一。传世墨迹有《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558—638唐书法家。字伯施。唐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仕隋为秘书郎,入唐宫至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溢文懿。工正、行、草书。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初唐四家。唐太宗曾说:“世南一人,遂兼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𨌺、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世南行草书,尤为偏工,晚年更加遒逸。其书亲承智永传授,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后人评其书:“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渐世珍。”存世主要书迹有《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铭》、《北堂书钞》等。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馀姚(今属浙江)人。与兄虞世基同受学于南朝陈顾野王。文章婉丽,倾慕徐陵;徐陵亦以为类己,由是知名。仕隋为秘书郎,未见重用。入唐,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后为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见称于世。尤精于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外柔内刚,笔墨圆融遒丽。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另辑有《北堂书钞》160卷,分类编排,摘录群书之名言隽句,供当时作文采摭之用,颇有影响。 虞世南唐代书法家。公元558年生,638年去世。越州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在陈隋时为官,入唐后已至晚年,历任弘文馆学士,后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唐太宗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他精于书法,曾得智永传授书艺,并继承二王笔法,其笔致圆融冲和而遒丽挺劲,唐李嗣真称其字萧散洒落。流传至今的有: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纸本行书纵25.9cm,横38.4cm。18行、222字;碑刻有《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69岁时书,碑高400cm,宽150cm,楷书35行,行64字;《破邪论序》小楷36行,行20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