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诸宫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62 诸宫调宋、金、元时期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因其用琵琶等弦索伴奏,故又叫“掐弹词”或“弦索”。它起源于北宋末期。现存作品有《刘知远诸宫调》(残本)、《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天宝遗事诸宫调》(辑本)。诸宫调从体制与曲调上对元杂剧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027 诸宫调见25262“诸宫调”条。 013 诸宫调见25262“诸宫调”条。 诸宫调兴起于北宋的民间说唱伎艺,用多种不同宫调的曲子联套、组合来叙唱长篇故事。为北宋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孔三传首创。有书记载,活动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瓦肆勾栏中的艺人除孔三传外,还有耍秀才演唱诸宫调,南宋时又有女流辈熊保保等在临安(今杭州)演唱,可见当时诸宫调流传很广,已有专业女艺人出现。诸宫调原为北曲,音乐非常丰富,传至南方,曲调又产生变化而有南诸宫调。南宋时已开始用诸宫调的曲调演唱杂剧,后渐趋衰落。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体文学形式。因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杂以说白,多敷衍长篇故事。北宋艺人孔三传首创。早期作品已无传本,今存诸宫调仅三种:《刘知远》、《董解元西厢记》、《天宝遗事》。 诸宫调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也称“搊弹词” 。是11世纪~12世纪在北宋汴梁很流行的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首创者为泽州籍艺人孔三传。在形制上,它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中原一带流行的民间歌曲,按其声律高低分别归入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更加曲折复杂的故事。敷演方法是: 先用同一宫调之曲牌,组成较短之 “套数” ,每套一二曲或五六曲不等。待此套完毕,再换用新的宫调,组成新的 “套数” ,实即当今称之为 “曲牌联套体”的先河。从此打破了此前用独支曲子、多次反复的办法来完成长篇故事演唱任务的单调、冗长的唱腔格局。同时在音乐体制方面,它开拓了通向戏剧天地的广阔道路,加快了戏剧成熟的进程,后元人杂剧的分为旦本、末本,一折由一个角色主唱,以及 “套曲” 的结构方式和大多用叙述手法描写战争场面等,无疑都直接地受到了诸宫调的影响。至南宋时,在临安作场的诸宫调已有女伶加入,唱表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根据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的记载,大约到元末时,此一艺术形式方渐趋衰落。现存诸宫调作品,只有金人董解元的 《西厢记》 比较完整,其余如 《刘智远》 《天宝遗事》等,都是一些残缺不全的片断。从其他一些著作中所提到的某些佚失曲目中可知,诸宫调的题材相当广泛。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