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血栓见“血栓形成”。 血栓指流动着的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凝固或凝集所形成的血凝块。血栓的形成和血管破裂后的局部血液凝固一样,是凝血系统被激活的结果。形成血栓的主要因素:一是血流速度减慢、淤滞或血流不规则而产生漩涡时,使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而发生凝血。二是心血管内膜受损变粗糙,如外伤、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等。三是血液性质的改变,如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多,纤溶系统活性降低等。血栓可以软化、机化或钙化。如果血栓由附着的血管内膜上脱落,阻塞某一器官的血管,形成栓塞或梗塞,可危及生命。如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肺动脉(肺动脉栓塞),可引起突然死亡。 血栓thrombus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成分中的固体物质。血栓表面粗糙、干燥、易碎。血管内膜损伤、血流变慢及涡流、血液凝固性增高是血栓形成的条件。按照血栓组成成分不同,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和透明血栓4种。血栓脱落能造成血管阻塞。根据阻塞的程度、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产生不同的后果,例如发生于动脉的血栓可使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发生变性、萎缩或梗死;发生于静脉的血栓可引起局部组织淤血、水肿、出血或坏死;发生于心瓣膜的血栓,机化后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