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为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行为主义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9—1958)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1930年起逐渐被一些新行为主义理论所代替。行为主义反对W.冯特的意识心理学和内省法,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认为心理学应采用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刺激和反应,强调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为外部的,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各种心理过程,感知觉及高级心理特征(如思维、情绪、性格等)都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华生说:“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孩,让我放在自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孩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业界的首领,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华生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有人称他的心理学是“无头脑的科学”。行为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在50年代就已消声匿迹了。但做为一种倾向,仍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 《行为主义》xinwei zhuyi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的著作。第一版于1925年发行,第二版于1936年发行。作者系统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体系,论述了行为主义的定义及方法论,人体结构及功能,人的本能,情绪,肢体习惯,语言和思维以及人格等。第二版增加了关于双生子的实验研究等新内容。作者认为人乃是一种动物,人与动物的不同只在于表现出来的行为上。他企图把对动物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对人的实验研究,否认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作者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内省心理学在观点上是相反的,他反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所有行为的自然科学,这里所指的行为即有机体的行动或言语。华生提出,行为主义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实验家,心理学的方法是客观观察法。行为主义者重视的问题是能否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描述行为,并且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可以归纳于刺激与反应的范围。作者在本书中指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预测人类行为并控制人类行为,他认为当时对人类行为的了解和控制都是很不足的。华生不承认有意识,他把感觉、想象和思想等都看作是执行器官、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只是有外显与内隐的差别而已。本书还提出极端的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即行为论心理学或行为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主要学派之一。创始人是美国的华生(J. B. Wat-son,1878—1958)。该学派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两个时期: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以后逐渐为一些新行为主义理论所取代。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以来的理论传统,包括经验论、元素论、联想主义、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等。而19世纪中期以来,达尔文的动物行为研究和И·Л·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则是早期行为主义产生的直接动因。行为主义者主张心理学应对环境操纵与人和动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认为只有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们摒弃内省法,而代之以客观法,认为应象研究动物心理那样研究人的心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可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行为主义对各项行为的研究设计虽然没有成功地对有机体的行为变化做出全面说明,但在行为研究这股潮流推动下,却使一套行为控制方法得到发展,促使心理学研究具有精确性和可说明性。这些方法波及到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和艺术领域等许多学科。不过,由于其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而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将人的心理生物化,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因而引起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 行为主义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流派,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创始人是J ·B·华生,他于1913年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他的代表作《从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被公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梅叶尔、魏斯等人。1920年左右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达到顶峰。华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应该把不可捉摸的心理现象 (如意识) 摒斥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而把人和动物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人与动物的行为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刺激和反应,并且断言:“我们能够将我们的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纳入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刺激—反应(S→R) 就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公式。华生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完全简化为肌肉腺体的一些活动和习惯,感觉变成了“视的反应”、“听的反应”、“痛的反应”,本能被“非学习的行为”所替代,言语和思维都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习惯,即语言习惯,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于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变成了完全抽掉心理内容的纯生理学,因而被称为“肌跳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从机械论的观点出发,孤立地去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抽掉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武断地臆测各种心理现象,致使理论上矛盾重重。一方面完全否定了心理现象,声称反研究行为,另一方面又承认某些心理现象的存在。使自己处于一种混乱的、进退维谷的境地。因而在1930年后,就出现了修改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华生的心理学不同之处在于: 承认意识的存在,开始重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公式中引入了中介概念,使行为公式复杂化: 如S→O→R,即从刺激到“有机体”,再到反应。不再与其它心理学派对立,并采用和吸收其他学派的心理家概念。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汤勒曼、赫尔、斯金纳等人。汤勒曼重视行为的块状概念,即行为的整体性,提出了“中介变因”的概念,认为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存在着中介因素,主要有动机与能力两种,以此来解释行为发生的“为什么”和“怎样”的问题。赫尔接受了汤勒曼的观点,并引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数理逻辑的一些原则,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他认为在一个行为活动中,从刺激到反应要经过9个过程,并制定了求得有机体完成某一行为的力量或“反应势能”的公式。斯金纳则强调从实验的观点来研究行为,他把反射分为应答性反射和操作性反射,并认为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所构成。目前,行为主义心理学已经趋于分化和改组,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已经发展得面目全非,但它对美国的影响还相当广泛和深远。(参见“刺激——反应模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