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为经济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行为经济学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行为。采用实例、实体和实验室研究法,主要从市场因素的各个方面,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探求资源、市场、购买、经济决策等问题,分析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与经济过程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关系、通货膨胀、储蓄率、消费饱和、税收政策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体系、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 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规律的科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至70年代,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普遍承认。其着眼点集中在人们的消费、储蓄等行为的决策过程,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在西方也被称为心理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有: 1.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及其变化,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2.通货膨胀。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反应,并不总是一个方式。这种心理差异会影响消费率。3.储蓄。认为储蓄在经济繁荣时期下降,在衰退时期上升。4.消费饱和。认为成就和进步对消费行为起着刺激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