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障碍
也称“精神运动性障碍”、“行为动作障碍”。表现为意志活动与行为动作之间关系的破坏以及随意动作的随意性削弱或完全丧失;出现一贯的、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导致社会冲突和个人不幸以及学业失败的不利行为。常见于多种精神性疾病,目前尚无公认的分类方法。但一般可作如下划分:
❶冲动行为,指突发性并会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
❷强迫动作,指意识到没有意义但却无法克制的重复性动作;
❸刻板行为,指不断地无目的重复的某些简单言语或动作;
❹精神运动性兴奋,指动作行为明显增多加强的状态;
❺精神运动性阻滞,指动作行为明显减少,并经常处于某一固定的姿势状态;
❻本能行为异常,指先天性功能如饮食、睡眠和性等方面的失调。还可作如下分类:
❶品格障碍,具体表现为对待权威人物如老师、警察等持敌对态度,而且残忍、恶作剧、好斗和缺乏内疚感。包括多动、坐立不安和活动过度等状况。
❷焦虑退缩,具体表现为胆怯、缺乏自信、退缩、孤僻、顺从和容易神经过敏等症候,过分依赖他人,容易产生抑郁。
❸不成熟,具体表现为粗心、呆滞、缺乏兴趣、懒惰、心神不定、好幻想、懒散、沉默少言等症状。时常与孤独症或精神病症状充分暴露前的儿童相似,比神经症或品行障碍者更少活动能力。
❹社会性违法,又称越轨行为,具体表现为行为脱离正常的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如偷窃、逃学、结伙抢劫等。这种行为在整个社会中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有个体的精神疾病,心理障碍,也有外在的环境不利因素。有些行为障碍是伴随个体的其他疾病产生的。对行为障碍的矫治,采取药物治疗、行为矫正、心理康复等手段。
行为障碍
行为是指有动机、有目的的行动。行为障碍对病人本人的健康、安全,以及周围环境、社会秩序的影响和危害很大,主要表现有:
❶兴奋状态 指整个心理活动的增强。有的以情感失调为主,伴有言语和活动的增多;有的则以动作行为的异常较为突出,而言语增多并不明显;有的较为协调,只是活动量增加,有的行为极不协调显得杂乱、单调、刻板、带有冲动性。
❷木僵状态 言语、动作和行为显著减少,缓慢、笨拙,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动。
❸违拗症 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被动性违拗),或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主动性违拗)。
❹刻板动作 持续地、单调而重复地做一个动作,尽管这个动作没有什么意义。
❺模仿动作 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
❻离奇古怪动作 无故地挤眉弄眼,装怪样,满地乱爬等,做些不可理解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