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行服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衣式的特点较为瘦短,便于骑射。行服包括行冠、行袍 (即 “缺襟袍”)、行褂(即马褂)、行裳和行带。穿用时行袍穿在内,腰间系行带,外面上罩行褂,下系行裳。行冠有冬、夏之分。冬行冠,皇帝以黑狐或黑羊皮、青绒或青呢为之,红绒结顶,不加梁; 夏行冠,天子用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红纱里,顶及梁用黄色,前饰珍珠。行褂较短,长与坐时齐,袖仅及肘,色用石青、明黄等。一般庶官也可穿用,唯不得用黄色而已。行裳的样式是前面分左右两片,长短相齐,后面一片,中间宽大,上下稍作收敛,腰间用一幅石青布连接起来,两端以带子系住。行裳颜色随意选用,无严格规定。其质料则随节令不同,用毡或内加衬里,也用裘、鹿皮、黑狐皮等制作,随从及属官也可用之。行袍比一般袍短十分之一,右衣裾下短一尺,以便于乘骑,故又称“缺襟袍”,平时则以钮扣系之。行带皇帝用明黄色,亲王以下的宗室用金黄色,觉罗用红色。 行服清代满洲皇族及扈从随行人员外出时例着行装。包括冠、褂、袍、裳、带。行冠分冬、夏两式,冬冠以狐、羊皮或青绒、毡为质,周檐卷起,上缀朱纬,冠顶饰各类珠宝或孔雀翎,以辨爵秩。夏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檐敞,上缀朱牦,顶饰如冬冠。行褂,因品秩与职任不同,制式有别: 有袖者式同马褂,无袖者式同坎肩,两式均为对襟短褂,衣长与坐齐,胸前以纽扣或带子系结,有明黄、金黄、石青、白、红、蓝诸色,或以别色镶缘,以别等级与部属。行袍,为大襟长袍,马蹄袖,右裾下摆短1尺,故又称“缺襟袍”,便于骑乘,穿时外罩行褂。行裳,左右各1片,前直、后上敛,中丰,下削,上用一横幅相联,两端剃削为带,用以围系腰间,夹、毡适时更换,冬以裘为表,贵者鹿皮、黑狐皮为质。行带,宗室用黄,觉罗用红,余者石青或蓝色。带上左右各有1环,佩系帉、荷包、刀、削等类。佩帉微阔而短,绦皆圆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