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歌坐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行歌坐月

侗族男女青年的集体社交和娱乐活动。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各地名称不一,有的称“走寨”(对小伙子而言),有的称“坐夜”(对姑娘而言),有的称“坐歌堂”,习惯上合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常年均有进行,农闲时尤多。每当夜幕降临,小伙子们三五成群,走村串巷,到本寨或别的村寨去找姑娘,几个知己的姑娘则聚集在某一姑娘家边纺纱绣花,边等待本寨或外寨的小伙子来访。届时,大家围坐在火塘四周,或对唱情歌,或男的弹奏牛腿琴和琵琶,女的吟唱,如痴如醉,互诉衷肠,互表情意。其人数不定,有多有少,而且往往时离时合,对象也没什么限制,男的可以结交很多的女友,可以走很多的歌堂,女的也可以结交许多前来坐月堂的男子,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大家互相了解,也在暗中寻找自已的意中人,当某对男女情投意合之时,便可互相邀约,增加往来,建立正式的恋爱关系。

行歌坐月

亦称“行歌坐夜”。侗族对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统称。婚前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常于夜间围坐火塘,女的唱歌,男的用琵琶和牛腿琴伴奏。在不同地区又分别称为“玩山”和“走寨”。玩山盛行于湖南通道、贵州黎平等侗族北部地区,青年三五成群,相约在坡头树下对歌嘻戏;走寨又称“走姑娘”,主要在贵州丛江、榕江和广西三江、龙胜等侗族南部地区,于农闲时,外村来的青年,向屋内结伴纺线和做针线的姑娘们,边弹边唱,相互对歌诉情。彼此交往而致情投意合者,往往互赠信物,有的央媒说亲。

行歌坐月

恋爱社交习俗。流行于侗族地区。每当暮色降临,在平静安谧的侗族村寨中,常常可以看见三三两两的侗族后生们匆匆行走在暮色之中。他们是去走村串寨去与姑娘们“行歌坐月”。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的一种传统方式,意思是“谈情说爱”。与壮族的歌墟、仫佬族的走坡及苗族的游方不同,侗族行歌坐月的地点大都在姑娘家中进行; 也有的地区在村寨的中央建起一座低矮的吊脚木楼,白天供妇女们绩麻、打草鞋、做针线活、纺纱织布等,晚上便成了青年男女行歌坐月的场所,名为“歌堂”。也有利用平时侗家用来堆放谷物的仓房的,则称为“坐仓楼”。小伙子们弹着自制的琵琶和牛腿琴,踏着朦胧的月色,唱着动听的琵琶歌,来到自己所心仪的姑娘居住的吊脚楼下。楼上的姑娘们听到歌声,定会放下饭碗或手中的活计,推开窗户向楼下张望。如果发现楼下是自己相识的小伙子来了,或打开房门让其进来予以款待并进行对歌,或打个手势示意到月堂中相会; 如果来者素不相识,或姑娘不愿见他,便急忙关上窗户,表示谢绝。如果是在家里行歌坐月,对歌对到夜深,姑娘们会煮好油茶和豆粥,请后生们吃; 后生们如果有意,便将自己带来的红糖交给姑娘们,煮成糖粥。夜宵煮好后,要请屋里的老人们一起吃。吃过夜宵,后生们便相继告辞。情投意合者,约好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到歌堂行歌坐月的青年男女,则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小凳子上,小伙子将琵琶拨响,姑娘们也羞怯地摇起纺车。在丁冬的琴声与呜呜的纺车声的共鸣中,一对对姑娘和小伙子对起情意绵绵、充满热望、令人陶醉的侗歌。歌声飘出月堂,飞向远方,使夜幕笼罩下的侗族山寨更显得幽静迷人。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 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组成美满幸福的家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