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chlamydiae一类只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但具有发育史的原核微生物。由于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长期以来被划归病毒类,但它又有与细菌类似之处: ❶具有DNA及RNA两种核酸; ❷二分裂繁殖; ❸细胞外膜与革兰阴性菌类似; ❹含有与细菌相似的核糖体; ❺对抗生素敏感。过去也曾将其划归立克次氏体目,但它在易感细胞浆内具有发育史,缺乏供能系统,传播不需要节肢动物,与立克次氏体又有明显的差异。 在发育过程中衣原体有两种形态结构,一种称为原体颗粒,直径约300nm,是被宿主细胞释放出来的形式,仅能维持生命,不能繁殖。另一种称为网状颗粒,可达1 000nm,在胞浆内,被称为“包涵体”,是在细胞内增殖的形式。 对粘膜上皮细胞有亲嗜性,其对热不稳定的表面结构及宿主细胞对胰酶敏感的受体与衣原体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能合成某些代谢所需要的酶,但缺乏供能系统,必须从宿主细胞摄取ATP、NAD及辅酶A,从而对宿主表现出致病性。 衣原体分两类,分别以沙眼衣原体(C. trachoma-tis)和鹦鹉热衣原体(C. psittacosis)为代表,它们具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存在于细胞内部。各自的型特异抗原存在于细胞表面,对热高度敏感,与传染性有关。 能感染多种脊椎动物及人类,多为慢性过程,甚至终身。感染者可在数年内不断排出衣原体,成为传染源。 可用鸡胚或多种动物及人的细胞如BHK-21、Hela一229等进行培养。中国学者汤飞凡于1956年首创用鸡胚分离沙眼衣原体,是衣原体研究中的重要里程碑。 常见的对人畜致病的衣原体有: 沙眼衣原体,除引致眼结膜炎外,还能引起新生儿肺炎、女婴阴道炎等多种疾病。淋巴内芽肿衣原体(C.lymphogranulo-ma venereum)引致人类淋巴肉芽肿。鹦鹉热衣原体在鸟类多为隐性感染,但有时也可致病,它由鸟类传染给人,使人发生肺炎。此外,近年来注意到衣原体还与绵羊流产,犊牛肺、肠炎等病有关。 衣原体微生物中的一类群。鸟类、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多种病害的病原体。仅在脊椎动物细胞质内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不游动,略呈球状,营寄生生活。体形小,直径约为0.2—0.3微米。有一定的代谢活力,但缺乏能量代谢系统,必须从寄主细胞获得能量,故称其为能量寄生物。绝大多数对抗菌素和磺胺敏感。
衣原体微生物的一类。引起人类感染的有沙眼-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参见“生物”中的“衣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