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表现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表现主义biaoxian zhuyi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的生命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和文艺流派。表现主义并不仅限于文学,在其他艺术领域都有影响。表现主义的概念最早即出现于一九一一年柏林《狂飙》杂志上沃林格尔的绘画评论。一九一四年,表现主义被引进德国文学界,首先形成了表现主义戏剧运动。表现主义剧作家凯撒、托勒等人在自己的剧本中大量利用了荒诞、象征、抽象等表现手法。而代表表现主义最高成就的是奥尼尔的戏剧和卡夫卡的小说。 表现主义Biaoxianzhuyi20世纪初至3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1905—1911年在德国先后产生两个表现主义艺术家团体,使德国成为该艺术的策源地和中心。第一团体“桥社”,以画家凯尔希奈为代表,常以下层人的生活困境作为创作题材,如描绘受苦青年、穷途潦倒的职员、沦落欢场的妓女等;作品除了在客观上具有抨击社会黑暗或不平等的倾向外,主要是发泄艺术家个人内心的忧郁、苦闷之情。并在表现形式上追求一种粗野的、原始的画风。挪威画家蒙克被公认为是该风格的先驱。代表画家还有佩克斯坦等。第二团体“青骑士”,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逐渐转到对形式的热心,并力求用色彩、线条表现精神世界和纯粹感情。代表国家是俄国的V·康定斯基等。两种形式相比,前者仍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强调表现自我的感受;后者则完全不受客体的约束,导致作品完全的抽象。该艺术在奥地利的代表人物是柯柯施卡、希勒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以绘画、音乐、戏剧为主的艺术流派。强调表现自我感觉和主观意象,反对一切法则,只相信自己的心灵才是世界的真实反映,以过分夸张的变形和色彩发泄内心感受。参见“文学”中的“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德、法、奥地利、美、北欧等国。1901年法国画家埃尔韦在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中首次使用这个词。(一说出自1911年法国《暴风雨》杂志画评)。首次表现在绘画界,后发展到各种文艺类别。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艺术是一种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在戏剧上成就最大。题材主要是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对立,传统观念对个性发展的束缚。人物描绘注重揭示人的深层的情感活动。强调描写内心活动、直觉、梦幻和潜意识等。剧作家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先驱。代表人物另有剧作家奥尼尔,小说家卡夫卡等。表现主义对现代西方音乐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主义西方主张表现主观现实或内在现实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德国、捷克等国。在德国成立过 “桥社”(1905) 和 “兰骑士团” (1911) 等表现主义文学集团。表现主义作家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强调表现主观现实,即表现自己,在诗歌方面追求用强有力的手段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学艺术流派,盛于欧洲各国远至美国。它是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里的重大发展。但它始于绘画界,后才影响到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它是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埃尔维在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首先运用这一术语。这派作家认为只有主观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着,再现它就没有意思了。因此,竭力主张表现主观感觉和激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反对文学描写事物的外象,要表现深蕴在内部的灵魂。他们不注重具体的特殊的对象,而是表现抽象的共性和普遍性;善长用主观化、象征、梦幻等艺术手法,借助于旁白、独白、梦幻、道具、场景和形体动作体现人物的各种精神活动,使之成为视觉形象;作品语言带有电报和梦呓语言的意味。表现主义主要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后直接影响60年代西方荒诞派戏剧。这派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其代表作为《去大马士革》;德国的托勒,其代表作为《群众与人》;奥地利的卡夫卡,其代表作为《变形记》;美国的奥尼尔,其代表作为《毛猿》和《琼斯皇帝》,等等。他们的剧作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黑暗。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艺术思潮。表现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凡·高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美术最重要的先驱人物。他运用强烈对比的色彩及扭曲的线条,夸张地“表现人类极端的感情”。继凡·高之后的挪威画家孟克(Munch,Edvard 1863—1944)是早期表现主义美术的重要人物,他经常描写的题材是性、恋爱、疾病、死亡等,所表现的是焦虑、恐惧、恍惚、苦恼、爱及恨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在形式上着力探索扭曲的线条、激烈的色彩的各种表现性。代表作品有《思春期》、《呐喊》等。除孟克外,早期表现主义的杰出画家还有奥地利的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 1886—1980)、德国的诺尔德(Emil Nolde 1867—1956)和比利时的恩索尔(James Ensor 1860—1949)。科柯施卡的作品以痛苦的紧张,疯狂的颤抖和跳动,撕裂一切的色彩震惊了当时的画坛。诺尔德擅长描绘狂热的舞蹈场面,表现一种充满色情和肉欲的癫狂。恩索尔借着怪诞和慑人的面具来描绘人类卑下的本性,他的奇异的超自然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性质。 表现主义一种音乐流派。特点是主观的、形式上不受拘束的自由创作。强调艺术家主观情绪。主观世界是其主要表现方面。德国批评家赫尔曼把表现派艺术称作“灵魂的呼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