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袄有衬里的上衣。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 “蔬飧要同吃,破袄请来绽。” 袄ǎo即“袄子”。唐韩愈《崔十六少府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蔬飧要同吃,破袄请来绽。”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新唐书·南蛮传下》:“每节度使至,诸部献马,酋长衣虎皮,余皆……锦缬袄、半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袄儿,青缎子坎肩儿。” 袄一种长度介于襦和袍之间的上衣。据文献记载,先民最早的服装,是以短衣加围裳的形式出现的。随着深衣的出现,襜褕、袍、衫相继出现,穿长衣者日益增多,但短衣仍为人们所穿着,尤其是妇女,一般在重大典礼时穿长衣,平时居家则着短衣。至于身份低微的劳动妇女,几乎终年穿着短衣。短衣之中,最常见的是襦。襦的长度,通常仅至腰部,故有“腰襦”之称。然而,除短襦外,还有一种长襦,较腰襦为长,又较长袍为短,介乎袍、襦之间。为与袍襦相区别,它取名为“袄”。袄的形制没有定式,有的用宽袖,有的用窄袖;有的用对襟,有的用大襟,有的下长至胯,有的下长及膝。与袄相配,下身一般仍穿长裙,腰襦则被掩住。历史上,穿袄以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