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裴行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裴行俭619—682唐名将、书法家。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迁长安令。高宗麟德二年(665),擢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迁吏部侍郎。上元三年(676 ),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讨平之,俘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调露元年(679 ),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24州叛应之,众数十万。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总兵30万进讨。仪凤二年,击败阿史德温傅等部,封闻喜公。行俭既通兵法,善知人,又擅长书法,书《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今佚。 裴行俭618—682唐将领。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拜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尽以用兵奇术教之。麟德二年(665年),累拜安西大都护,西域诸国多降之。上元三年(676年),吐蕃叛,出为秦州右军总管,并受元帅周王节度。仪凤二年(677年),十姓阿史那及李遮匐与吐蕃联合,侵逼安西,朝廷议欲讨之。他认为吐蕃反叛,干戈未息,不可同时用兵,可以送波斯王子归国为名,取道安西,便宜从事,必能成功。高宗命其为安抚大食使。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诸蕃郊迎,召其豪杰子弟千余人自随。扬言:“今大热,待秋凉之后方可行。”都支信之,遂不设备。又召四镇酋长,假约狩猎,酋帅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倍道而进,袭都支帐擒之。传其契箭,诸部酋长悉来听命,并执送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北托克马克附近)。简精骑,袭李遮匐。道获遮匐使,使前往谕其主,遮匐乃降。悉俘送至长安,将吏刻石碎叶城以记其功。高宗亲设宴慰劳,谓其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尽归附,可谓文武兼备。授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调露元年(679年),突厥阿史那温傅反,单于管内二十四州并叛应之,众数十万。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讨之,反为所败。于是以其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三十余万众讨敌。军至朔州(今山西朔县西南),知萧嗣业以运粮被掠,兵多馁死。遂用计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携陌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人挽车,兼伏精兵,居险以待。敌果大掠粮车,壮士突出,伏兵亦至,杀获殆尽。自是续运粮车,敌无敢近者。与敌战于黑山,频战皆捷,前后杀虏不可胜数。其可汗为部下所杀,又擒其大首领奉职而还。既班师,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傅合军。永隆元年(680年),令其复总诸军讨之。以反间计说伏念与温傅,使相猜忌。伏念执温傅来降,尽平突厥余叛。永淳元年(682年),十姓伪可汗东薄反叛,诏以为金牙道大总管,率十将军讨之。师未行,病卒。赠幽州都督。他擅长书法,工草隶,通阴阳历术。善知人,用人。每制敌克城,必先期获捷。所引偏裨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尽为唐之名将,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字守约,隋大臣裴仁基之子。贞观中,举明经,任左屯卫仓曹参军。高宗时,累官至安西大都护。后入朝任吏部侍郎,主持选举十余年。始设长名榜,凭官资高下以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和授官等次。上元 三年(676年)以后,复领军出讨吐蕃、西突厥等。调露元年(679年),俘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迁礼部尚书。不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击败突厥阿史那温傅等部,封闻喜县公。永淳元年(682年)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十姓可汗阿史那车薄,师未行,病卒。他善于用兵,并擅长书法。有《裴行俭集》、《选谱》等,今佚。 裴行俭公元618—682年唐朝名将,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为人机敏干练,青年时期即任职为长安令,施政清严。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议论武昭仪(武则天)之事,贬职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升官为安西都护,为人宽厚,深得西域各国的拥护。后召回朝廷,担任吏部侍郎。仪凤二年(公元677年),西突厥十姓首领阿史那都支、别师李遮匐勾结吐蕃,图谋袭夺安西都护府。裴行俭以册送波斯王子泥涅师为名,计擒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不伤一兵一卒,消除西域祸患。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又率兵北征,生擒叛唐的突厥首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那温傅。他既多武功,又有文才,草书和隶书都很精美。 裴行俭618—682唐朝名将,山西人。文武双全,机敏干练。麟德二年(665),为安西都护,深得西域各国的拥护。仪凤二年(677),西突厥十姓首领勾结吐蕃,欲袭夺安西都护府。裴行俭用计生擒之,消除西域祸患。调露元年(679),又率兵北征,生擒叛唐的突厥首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