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褡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褡裢又作“搭裢”。一种盛财物的布囊,两头有袋,可搭在肩上。明徐渭《木兰女》:“有些针儿线儿,也安在你搭连里了,也预备着,也好连些破衣破甲。”《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不知道杨公甚贫,去自己搭连内取十来两好赤金子,五六十两碎银子,送与杨公做盘缠。”由于它总搭在肩头,所以也成了一种服饰。清时,更把搭裢做得小巧,佩在腰际,就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 褡 裢 褡裢满族、汉族等装贮钱物的布袋。又作“搭连”或“搭褡”。长条形布口袋,表里两层,中间开口,两端各为1袋,分大小两种,体积悬殊甚大,大者多用布制成,做工简单粗糙,平民出门远行时,将物品分装在袋中,搭在肩上,前后各1袋。至今少数农村地区仍有使用。 褡裢dɑliɑn民间生活用具。俗称口袋链。流行于境内各地。为旧时行旅用具。呈长方形,中间开口,两端各有一袋兜,可装钱物,布制,质地较厚。小的束于腰间,大的可搭在肩上。多用于男子行旅出门。《金瓶梅》卷四九:“那胡僧直竖起身来,向床头取过他的铁柱杖来拄着,背上他的皮搭链,搭链内盛着两个药葫芦,下得禅堂,就往外走。”即指此物。 褡裢旧时人们出门时用来装物的口袋。褡裢是用布或毛织布缝制成一长方形的囊,两头封闭,中间的一面开一口子,装上东西后,袋口朝上,搭在肩上,故称褡裢。较大的褡裢,可以搭在驴背上驮东西,多用于赶集或旅途装东西。 褡裢一作“搭裢”或“搭连”。长条形口袋,中间开口,两端各为1袋。满族常备装贮钱物用具。分大小两种,体积悬差甚大,大者多以布制做,贮存物品,可搭在肩上,远行用。小者多以缎为质,于其上彩绣各式图案或加饰珠宝,作钱袋用。清代满族男子穿袍服时,腰间系带子,褡裢系挂于带上。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