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凉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凉乐隋、唐燕乐。《隋书·音乐志》:“《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 “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磬、弹筝、筝、 *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拔、*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 《旧唐书·音乐志》: “《西凉乐》者,后魏平沮渠氏所得也。……魏世共隋咸重之。工人平巾帻,绯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所用乐器与上述基本一致。 059 西凉乐见27056十部乐。 西凉乐中国古代西北地区之音乐流派之一。始于十六国时,吕光据凉州,将中原传统音乐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龟兹乐相融合,形成新的音乐流派,称为 “秦汉伎”。北魏太武帝平河西,得之,复传入中原,始称 “西凉乐”。因置于都城洛阳,又称“洛阳旧乐”。北魏、北周交替之际,改称 “国伎”,隋立国,仍之。隋文帝定七部乐,列为诸乐部之首,极受重视。唐代定十部乐,仍为其中一部。复称“西凉伎”或 “西凉乐”。有乐工二十七人,所用乐器有: 编钟、编磬、琵琶、五弦、竖箜篌、卧箜篌、筝、筑、笙、箫、竽、竖笛、横吹、大、小觱篥,以及腰鼓、齐鼓、檐鼓、铜钹等。所奏乐曲,有《杨泽新声》、《神白马》、《永世乐》、《万世丰》、《于阗佛曲》等。最著名的,为《凉州曲》及 《新凉州曲》,皆入婆陀调。乐舞两种,白舞一人,方舞四人。该音乐流派,自北魏至唐代,近五百年间,盛极一时。流传于世的管弦杂曲有数百首,多一半都是西凉乐调。 西凉乐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发展起来的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此乐以龟兹乐为基础,渗入慷慨激昂的秦声。其乐器有钟、腰鼓、琵琶等19种为一部,乐工为27人。在唐朝,成为十部伎之一。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