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线无战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西线无战事》

德国作家雷马克1929年所作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小说主人公 “我” 名叫保尔 ·鲍默,在学校里被灌输了一套 “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 之类的思想,没有毕业就应征入伍上了前线。1917年初,鲍默所在的连队经过几次战斗后遭到重创,150人只剩下32人。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毫无意义,越来越不相信人们高唱的那些豪言壮语.一次休假回家,中学校长对他缺乏爱国热情感到大惑不解,父亲也不理解他为什么对战场上的事一个字也不愿意讲。1918年夏天,他所在的连队经过整编后重上前线,这时敌人的数量占了优势,德国士兵们普遍渴望停战,鲍默又有许多同伴受伤或死去,最后他的班里只剩下他一个人。1918年10月,他孤独地死在战场上,当时整个战线平静无事,司令部的报告中只有一句话: “西线无战事”。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最终成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牺牲品的不幸命运的描写,控诉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作者对交战国士兵之间的肉搏、炮弹的轰击、毒气杀人等恐怖的战争场景做了细致的描绘,刻画了那些被迫作战的普通士兵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作者冷静而不动情地描写战争场景,将掩盖起来的倾向和见解巧妙地暗示给读者。小说的语言富于个性化和动作性。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 是德国作家雷马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
《西线无战事》 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部小说从很大程度上讲是自传性的,至少它反映了雷马克对这场战争的亲身感受。在小说的正文前,有这样一段令人慨叹的文字: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这就为全书的内容定下了调子。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他的同伴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还不满20岁,他们在学校里受教师的鼓动而报名参军,被送到西线炮火下的战壕里。从此他们每天便与死亡相邻。他们之所以落得如此可悲的境地,是由于过分信任了那些为战争狂热作宣传的前辈。他们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异常孤独,孤独得仿佛自己是这世界上多余的存在。他们既被要求履行 “钢铁青年” 慷慨赴死的义务,同时又为自己的真实处境不为别人所理解而苦恼。战役在进行着,博伊默尔的伙伴在一个接一个地战死,甚至连博伊默尔自己,也在和平即将到来的时刻死去了。死亡对于他们就像是一种恩赐,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摆脱了那种对死亡的恐惧和可怕的孤独感。而所有这一切反映在当时的报纸上,只有异常冷酷的一句话: 西线无战事。他们几乎是毫无意义地被毁掉了。他们曾作为杀人机器,与属于战线另一边的同样是正被毁掉的人们相互残杀。他们甚至都没有机会活下来,对惨无人道的战争和制造这种战争的惨无人道的世界提出控诉。

《西线无战事》

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反战小说,发表于1928年。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主人公保罗和他的战友,一个班共8名士兵在西线战壕里的经历。他们经受了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折磨,先后死亡。保罗战死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前一天。这天,司令部战报报道 “西线无战事”。作者对这一代命运的结论是“他们即使逃过炮弹,也还是会被战争毁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