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辽宋西域政权。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辽朝在金军打击下濒于灭亡,部分契丹人在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领下向西北撤退。金天会九年(1131 )二月,在起儿漫(今布哈拉东),正式称帝,号葛儿汗,意即众汗之汗。又尚汉尊号曰天祐皇帝,建元延庆,置百官如辽朝制度。十二年(1134),建都*虎思斡耳朵,改年号康国,史称西辽。又称后辽、西契丹、黑契丹、哈剌契丹等。1141年,大败塞尔柱苏丹桑贾尔统帅的西域诸国联军,将西部喀喇汗王朝置于保护之下。辖地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至咸海南岸花剌子模与阿姆河沿岸。境内居民有契丹人、汉人、回鹘人、康里人、葛逻禄人、伊兰人等。历代统治者对经济、文化采取自由发展政策。兼行汉字、契丹文、回鹘文、阿拉伯文、波斯文; 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同时流行。凡5传,88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西辽宋代契丹族所建政权名。1132年建立,定都虎思斡耳朵(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疆域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广大地区。1218年为蒙古所灭。 西辽中世纪西域的国家名称,为契丹族西迁中亚后所建立,西方人因此又称之为喀喇契丹。公元1123年,辽朝贵族耶律大石脱离天祚帝,西行至可敦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自立为王。辽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自觉复国无望,率众西迁,在叶密力(今额敏县)筑城居住,重建辽国,史称西辽。耶律大石自立为皇帝,号称天祐皇帝;又按突厥人的习惯,号称“菊尔汗”,意为“大汗”,立年号为“延庆”。后应喀喇汗统治者邀请,迁居八拉沙浑城,征服葛逻禄、康里等族,又大败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的十万大军,征服中亚。公元1134年,建都于八拉沙浑,改称之为“虎思斡耳朵”,改年号为“康国”。此后连续传了感天皇后、夷列、承天太后、直鲁古等四代,于公元1212年被乃蛮王子屈出律篡夺统治权。西辽前后存在共82年。 西辽辽皇族耶律氏在西域建立的政权。穆斯林史料称之为喀喇契丹。喀喇意为黑,故汉文作黑契丹。南宋绍兴四年(1134)辽宗室耶律大石建都于虎思斡耳朵(即巴拉沙衮),统辖范围西南至阿姆河,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到今新疆地区。蒙古兴起后,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被蒙古所灭。 西辽亦称“哈喇契丹”、“黑契丹”、“合剌乞答”。古国名。为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至十三世纪一十年代由辽朝贵族耶律大石西迁西域、中亚后所建立的王朝。1124年耶律大石自立为王,1132年(一说1131年)在起儿漫(今撒马尔干西)称帝。后建都于虎思斡尔朵(八拉沙衮,在今苏联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疆域包括其属部(康里、葛逻禄、乃蛮等)和属国(高昌、花剌子模、塞尔柱突厥等),西北抵咸海北岸,南以阿姆河、喀喇昆仑为界,西至里海,东近哈密。西辽上层统治阶级多为契丹人, 被统治的有回鹘人、康里人、葛逻禄人,还有其他突厥人、伊兰人等。政治采取部落联盟制:首都八拉沙衮,城内由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后人统管回鹘人民;城外则由契丹统治者建立“虎思斡尔朵”。在领地、属部、属国, 则派遣官吏监理其军事、政治。虎思斡尔朵直辖旧喀喇汗王朝的领地包括喀什、和田等处。辽制与喀喇汗王朝的官制混用;属部、属国则各依其旧。辽币与西域币通用。契丹文、回鹘文、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并用。统治者信佛教,人民大众信伊斯兰教; 属部有的信景教或摩尼教。至1211年政权被乃蛮王屈出律夺取。自耶律大石至此,凡传三世五帝,共八十八年。屈出律用西辽国号, 于1218年为蒙古所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