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观音菩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3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观音、南海大士等等,是汉族信仰的神佛。城乡有庙,有的人家也供奉神像,焚香上供,以求福佑。俗传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观音菩萨民间所敬之神。指在中土影响最大、信仰最众的佛教神。观音乃佛教大乘菩萨,本译作观世音,《法华经》谓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观世音。或谓其观机往救,自在无阂,又译作观自在。唐代避太宗名讳,去“世”字,略为观音,沿袭至今。所谓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或译为大士。佛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品位,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个条位,菩萨尚缺最后一项,品位仅次于佛。相传观音立誓普救世上一切受苦受难众生,方愿成佛。但人世间苦难无尽无休,观音便只能永远屈居菩萨之位而不能成佛。不过,在佛教徒心目中,以其道行、功德,实已达到佛之境界,故亦尊之为佛。观音的来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所译佛经,多据印度神话传说,以其为兄弟二人,一说为转轮王太子不眴、尼摩,一说为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王威德之二子,名宝意、宝尚,发愿修行,普渡众生。兄即观世音菩萨,弟即大势至菩萨,同侍阿弥陀佛,合号“西方三圣”。佛、菩萨,皆无生无死,亦无性别,在世人面前则根据需要示现各种化身。故南北朝时期的观世音菩萨造像有男相,也有女相。自唐以来,观音菩萨造像多为女相,民间则皆以观音为一妙龄女子。于是,便有所谓马郎妇观音的说法。马郎妇者,据佛书也有二说,一为观音化为美艳女子,择善诵经者嫁之,遂得马氏子,过门即死,故称马郎妇;一为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谓其以女相诱诸男子入佛。后说过于荒唐,民间最流行之说,则以其为妙庄王幼女,舍身救父,即千手千眼大悲观音。唐代李善注《昭明文选》引 《灵宝经》,载有姓音的故事,虽为道教所传,却成为佛教观音身世的蓝本。《隋书》中已有称独孤皇后为妙善菩萨的说法,唐代僧人义常已书大悲之事,宋人又润色为传,称有过去国庄王,王有三女,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元代,赵孟頫妻管道升撰《千手千眼大悲观音传略》,于是千手千眼大悲观音风行于民间,寺庙多塑其像。世人遂以观音前身为妙庄王幼女妙善,唐代以前关于其前身乃男子,与大势至菩萨为兄弟等说法则湮没无闻矣。元明僧人多所铺润,采佛经观音前身为男子说,谓其本为孤竹国施勤长者之子施善,来生于北阙国,为妙庄王幼女,故事婉委曲折,并谓其二姐为文殊、普贤。近代以来,民间多信仰此说。自魏晋至于近代,经历代改造,使观音菩萨具备了极浓厚的中国色彩。《历代神仙通鉴》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女真人,商王时始修道,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普渡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济人,南海称之曰慈航大士,后随释迦牟尼西行。这显然是道教之说,欲以观音为道教之神,《封神演义》即类此。佛、道互为渗透和吸收,以迎合民间信仰,正是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特色,也可见佛教 “中国化” 的程度。 观音菩萨鎏金铜造像。❶渤海上京遗址出土。通高14厘米。束发髻,面相方圆,颈饰项圈(缀悬铃),上身袒,斜披络腋,身佩X形交叉璎珞,中饰方壁,帔帛下垂于腹膝间二道,腰束带,下着裹腿长裙,左手上举,右手直伸下垂,跣足立于圆座上。座下有榫,用以固定造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