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视高与视平线的运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视高与视平线的运用Shigao yu shipingxian de yunyong

视高与视平线位置的不同,使观者产生不同的形式心理。因此,视高与视平线是加强绘画构图表现力的不可忽视的形式手段之一。视高与视平线规定了物象在构图中陈布方式和视觉状态。画面中的透视关系表示了作者的视高,观者也在其引导下产生相同视高的视觉感受。不同视高的视平线,可以置于画面上、中、下不同位置。视平线在构图中的位置对主体对象的形式作用影响极大,对画面空间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一般常用有三种: ❶低视高的视平线在画面下部的构图,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腹部以下为低视高。低视高的构图,使人产生仿佛蹲下看物的视觉效果。将视平线置于画面下部,地平线压得很低,近处物体有拉近的感觉,高大的物象易于形成仰视效果,给人以崇高的感觉。画家常用此法表现英雄、领袖,使其形象高大,如《塔拉斯·布尔》。
❷高视高的视平线在画面上部。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头部以上为高视高。高视高的构图,使人产生犹如居高临下观景的视觉效果。视平线置于画面上部或高于画框上边,所绘人、景、物多在视平线以下,形成近于俯视效果,便于布置和展示复杂、宏大的场面和多层次的人物群。例如,战争场面、山峦叠嶂的风光、层层楼台景色以及将众多的故事情节组织于一画之中。中国画画家的“以大观小”,虽不是局限于焦点透视,一般也是总体为高视高、高视平线的效果。
❸一般视高的视平线于画面中间或偏上部位置。视平线位于被画人的头、胸之间为一般视高。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合于人们日常平视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平易、自然的感觉。如《列宁和农民代表》

《塔拉斯·布尔》插图

基布里克 (苏)

列宁和农民代表谢洛夫 (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