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触龙说赵太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作触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左师。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太子丹立为孝成王。孝成王刚即位时,由太后主持国政。前265年,秦国攻伐赵国,赵国求救于齐,齐国回答必须以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救赵。长安君是孝成王的弟弟,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赵太后舍不得让小儿子入齐为质,大臣们多方劝谏都无效,太后甚至明确宣布: “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时,触龙要求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接见了他。触龙先与太后拉家常,谈身体病痛、保养之道等,见太后颜色缓和,便谈起自己宠爱小儿子,可小儿子又不争气,自己年老了,想求太后让他作王宫的侍卫。太后说: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由此引入正题,说太后爱小儿子长安君不如爱女儿燕后。太后否认,触龙至此畅言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远。燕后远嫁时,您拉着她哭泣。她嫁后,您却日日祈祷她不要回来,怕她被废黜,怕她的国家灭亡,这难道不是为她的长远利益打算,希望她的子孙世代为王吗! 太后听此点头称是,触龙进一步以本国和他国王侯子孙没有三世相继为侯的例子,说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金玉重宝) 多也” ( 《史纪·赵世家》),以至“近者祸其身,远者及其子孙” (同上) 的道理,指出太后让长安君位居高位,封以膏腴之地,多予珍宝贵物,却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一旦太后这一靠山去世,长安君就无法自立于赵国,这是太后为长安君的未来筹划不周。太后听了,欣然领受,于是为长安君套车百乘入齐为质,换得齐师出兵助赵。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撰者不详。文章通过触龙对赵太后的劝说,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做父母的要使自己的子女自立,就必须给他提供得到锻炼的机会,而不能一味地溺爱。作为一个老臣,触龙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稳健而又智慧的光彩。为了避免一开始就与盛怒的赵太后处于对立的状态,他先以亲子之爱作诱饵,使之打消心理上的防范,然后则从亲子之爱引出诸侯无继的现象,这样作为赵太后爱子的长安君就和赵国的存亡达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再重新申以爱子之道,就成了一种十分自然而理性的发明。最终,冥顽不化的赵太后在“请君入瓮”方式的诱导下,一步步地走进了触龙预设的目标,很爽快地让长安君“质于齐”,一场严肃的政治纷争,在十分轻松、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化为乌有。本文基本上由对话组成,因此,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的情绪、性格是它的一大特色,如写赵太后前后态度的变化,除了用“色稍解”和“笑曰”两处外形描写外,就基本上是依靠对话微妙地传达出来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