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言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言意yanyi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与文学内容之关系的概念。这是历史悠深的一种认识。《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意指以言来呈现意。二者是统一的。但《周易》却有相反的看法:“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这就是说,由于书不能尽人之言,言又不能尽人之意,圣人不得不依靠建立某种形象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庄子·天道》亦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所贵之;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也都含有“言不尽意”的意思。可见,在先秦时代,言意关系就有不尽相同的认识。
魏晋之交,王弼与欧阳建就言意关系展开了争论。王弼强调意的重要性,主张“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欧阳建著《言尽意论》,强调言的重要性:“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这两种观点各自强调言意的一个方面,均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上,言意是不可分的。即使作为纯粹的心理过程,无言之意亦不可能存在。但言意关系十分复杂,即使现代心理学也并未搞清楚二者关系。
中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言意关系之说,对后世文论影响极大。唐宋以后,“得意忘言”“不落言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观点,表现出重意轻言的倾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