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诗广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诗广传清代发挥《诗经》的哲学、美学论著。五卷。清初王夫之(生平见《张子正蒙注》条)著。作者对《诗经》各篇加以引申发挥,故称“广传”。第一、二卷论《二南》和十三《国风》,第三卷论《小雅》,第四卷论《大雅》,第五卷论《周颂》、《鲁颂》和《商颂》。全书共有二百三十七篇文章。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政治、伦理、美学、文学等方面。此书的写作时间,近人王孝鱼以为当在1668年以后,约在1671年至1672年间。 诗广传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为作者读《诗经》引发的杂感论文,故称“广传”。凡5卷,237篇。收入《船山遗书》。1964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单行本。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政治、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在伦理思想方面,以“货色之好,性之情”(《小雅》)的命题论述理欲不可分割。指出人的情欲是人的内在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所产生的感应,是生命活动的自然现象。“故外有其物,内可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邶风》)认为理存在于欲中,对欲的鄙夷也是对理的轻视。“吾惧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以身任天下也”(《陈风》)。亦认为人之“欲”各不同,“民之好恶,直恁参差,利于甲者病于乙”,必相矛盾。所以需“秩以其分”“协以其安”。并指出“忘身求利以勤天下,斯以圣矣。使为家计者而然也,则南亩之鄙夫矣。”(卷二)且由此而强调道德的作用,“先王以裕民之衣食,必以廉耻之心裕之,以调国之财用,必以礼乐之情调之。”(卷三)反对离开社会道德的导向而单纯以利为行为的准则,“利在则仇亲,利去则亲仇”(同上书);指斥管仲的“衣食足而后廉耻兴,财物阜而后礼乐作”之论,是“执以求其末”(《小雅》)。书中宣扬三纲五常的名教,但提出君臣以义合,向往“古之君臣如父子,如朋友焉”(同上书),透露出某些民主的气息,于传统亦有一定的偏离。 诗广传五卷。王夫之 (见《周易稗疏》)撰。王夫之对《诗经》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他曾经遍注群经,除是书外,尚有《诗经稗疏》、《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诗绎》等。或辨证名物训诂、或辨析异体、或考辨字音、或研究艺术形式、或阐发义蕴,多精深独到、异于凡说。是书乃王夫之阅读《诗经》的杂感集,依次议论二《南》、十三 《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和《商颂》。共五卷二百三十七篇。是书以随笔杂记之形式,对《诗经》内容推求阐发,故不全载经文,遇有疑义,乃为考辨。于涵泳文句之时,往往借题引申发挥,得美刺之旨,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及文字观点,发表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如读《国风·陈风》各诗,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主张“君子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以其安”。认为“欲”为人们的生存要求,乃公理,应该满足,从而反驳程、朱理学“灭人欲存天理”之说。是书似一本政治论文集,其社会改良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和时代局限,论诗也多有臆测之处。然其诠释,往往能得 “兴、观、群、怨”之旨,较之前代经师的诗说有较大进步,且开启了《诗经》研究的重大革新,对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先驱龚自珍、魏源有深刻影响。魏源称赞此书“精义卓识”,所著《诗古微》一书全取其说,且在下编全文收录此书。《诗广传》之版本凡七,钞本有船山五世从孙嘉恺之钞本和衡阳刘氏藏旧钞本两种。印本有湘潭王氏所刻《船山遗书》本,金陵节署所刻之《船山遗书》本,太平洋书店铅排之《船山遗书》本,1964年中华书局排印之繁体字标点本,1992年岳鹿书社出版之《船山全书》本为最新版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