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读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读若duruo训诂学术语。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等。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按段玉裁的说法,则“读如”、“读若”只起拟音作用。与用反切标音起的作用几乎是一致的,不过是直音而已。而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中写道:“汉人读若者,皆文字假借之例,不特寓其音,并可通其义。”钱大听不同意段玉裁的说法,提出“读若”之中有假借现象,并指出,在注音之中,还有“通其义”的现象。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说文》中“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例如:“𤴙,门户疏窗也。读若疏”;“雁,鸟也。读若鴈”。古代文献中用“疏”不用“𤴙”,有些即为“𤴙”之假借;“雁”与“鴈”,古多通用。 读若训诂学术语。主要用来注音。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也用来标明假借。 如《说文》“𢾅读若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