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读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读若duruo

训诂学术语。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等。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按段玉裁的说法,则“读如”、“读若”只起拟音作用。与用反切标音起的作用几乎是一致的,不过是直音而已。而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古同音假借说》中写道:“汉人读若者,皆文字假借之例,不特寓其音,并可通其义。”钱大听不同意段玉裁的说法,提出“读若”之中有假借现象,并指出,在注音之中,还有“通其义”的现象。近代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说文》中“读若”的基本作用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读若字与被释字既然音同或音近,而用以比况的字又往往是比较通行的字或人所易晓的成语方言,因此读若字就有可能是被释字的假借字,或与被释字意义相通。例如:“𤴙,门户疏窗也。读若疏”;“雁,鸟也。读若鴈”。古代文献中用“疏”不用“𤴙”,有些即为“𤴙”之假借;“雁”与“鴈”,古多通用。
对传注中的“读如”,意见比较一致,即:不但拟音,而且指明假借。这时,“读如”前的字是假借字,后边的是本字。例如《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倍其志。”郑玄注:“倍,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又《礼记·祭义》“阴阳长短,终始相巡。”郑玄注:“巡,读如‘沿汉’之沿。谓更相从道。”孔颖达正义:“案文十年《左传》云:‘子西沿汉泝江将入郢。’是沿为顺流而下,故读从之。”巡借为沿。又《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烝只且。”郑笺:“邪,读如徐。言今民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邪借为徐。
读若、读如等都有用被训释词本身进行训释的情况。❶一个字有时是一音多义,用读若、读如等指出该字在此处应是某义。例如:《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主,以利得民。”郑玄注:“制读如上思利民之利。”又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拜,祝曰:‘酳有与也。’如初仪。”郑玄注:“与,读如诸侯以礼相与之与。”
❷有时该字虽然只有一音一义,也用读若、读如引出常语俗词明确该词的意义。例如:《周礼·考工记·陶人》:“庾实二觳。”郑玄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又《说文》:“,固也。读若《诗》‘赤舃舃’。”
在传注中,“读如”与“读为”一般通用不别。例如《周礼·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郑玄注:“胥,读如谞,谓其有才知为什长。”又《秋官·大人行》“七岁属象胥”注:“胥,读为谞。”可见“如”“为”通用不别。

读若

训诂学术语。主要用来注音。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有时也用来标明假借。 如《说文》“𢾅读若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