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谥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谥号

王公大臣死后给追加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谥号

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死后,据死者生前的事迹,评定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 臣下之谥,由帝王赐予。《逸周书·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此制始于周代,秦始皇时一度废除,到汉代又得以恢复,而且不断加以完善。至宋代,苏询奉诏编定刘熙诸家谥法,删订而成 《谥法》一书,凡所取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为历代封建礼家所遵从。谥号分为三类:美谥表示对死者的褒扬,称文、景、武等; 平谥表示对死者的哀矜,称哀、愍、怀等; 恶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称灵、厉、炀等。先秦谥号多为一字,自唐以后,皇帝的谥号不断增长,至清代清高宗的谥号达二十三字之多。

谥号

古代帝王、大臣、后妃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功过,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作谥或谥号。一般地说,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诸侯大夫的谥号则由天子或朝廷赐予。三国吴韦昭辨《释名》曰: “古者诸侯薨,则天子论行以赐谥,唯王者无上,故于南郊称天以赐之。”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字,如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圣文周达曰昭。” 《大戴礼记》曰: “谥者,行之迹也。是以大行受大命,小行受小命。行出乎己,名出乎人。” 这些字的含义可归为表扬、同情、批评三类,因而谥号就有美 (褒)、平(怜)、恶 (贬) 三类。美谥如文、武、宣、成等;平谥如哀、怀、悯等; 恶谥如灵、炀、厉等。历代皇帝多为美谥,只有大权旁落或亡国废杀之君才加以恶谥。皇帝的谥号一般为1~2字,后渐增多,有20多字的,如清世祖、清高宗的谥号都有23字。皇后的谥号跟随帝谥,由两部分组成,即在后妃谥前冠以帝谥,如晋武帝皇后杨氏,谥号为武元皇后; 谥号字也由1~2字发展渐多,清那拉氏谥号为19字。大臣的谥号一般为两字,如欧阳修谥 “文忠”,岳飞谥 “武穆”。

谥号

封建时代人死后,按其生前行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则由朝庭赐予。谥,始于周代,秦废,汉代又恢复,此后沿用至民国才废除。《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此外,尚有私谥,始于东汉,宋代尤为盛行。如陈寔卒,海内赴吊者3万余人,共谥为“文范先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