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谶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38 谶纬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指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式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它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图谶“改制”。东汉光武帝用图谶或“符命”为“中兴”汉朝作根据。东汉章帝如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通义》,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东汉末年,这一学说逐渐衰落。 谶纬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初时的一种神学迷信。“谶者,验也”;“纬,织横丝也”(许慎《说文解字》,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迷信;纬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瑞应。谶大体以《易经》中的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地位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秦末“亡秦者,胡也”等说法已开谶之先声,汉初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亦有纬书的成份。西汉后期,谶纬盛行。王莽改制,光武兴汉,都曾以“符命”图谶为合法根据。东汉时达到极盛。汉末衰微。谶纬之书大都已失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保留有纬书片断。 谶纬两汉流行的一种宗教迷信。“谶”即预言。古人喜欢作预言,也最肯信预言。据说有一种预言,是上帝传给人们的,便称作谶。“纬”与谶的含义差不多,但为后起之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许多方士化的儒生按照自己的意图附会儒家经典,从而产生了许多解经的著作,这便是纬。此类纬书和谶都是些变相的隐语,可由人做出各式各样的解释。秦始皇时,谶就常常出现,如“亡秦者胡也”、“今年祖龙死”等皆是。这些蒙着神秘外衣出现的谶言, 正是各种反秦势力对秦统治者进行的一种反抗活动。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曾在鱼腹中塞进书有“陈胜王”的帛书,以为谶应,组织发动群众。西汉初,谶仍然流行。贾谊《鹏鸟赋》:“发书占之,谶言其度”。武帝时,董仲舒把儒学阴阳五行化, 构成系统的理论, 为谶纬之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其后,随着西汉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逐渐盛行。特别是西汉末,王莽出于篡汉夺权的政治需要, 有意利用谶纬制造舆论,遂使之大盛起来。新朝建立后,派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颁发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经过这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宣传, 谶纬观念深深印入民众的头脑之中。所以两汉之际逐鹿的群雄无不利用谶纬作为自己争夺天下的“根据”。东汉建立者刘秀,从起兵到称帝,乃至任官,皆依谶而行。史载他读谶非常认真,竟至发病昏厥。中元元年(公元56年),他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从而造成东汉时期谶纬的极盛。当时官定的谶纬书共八十一篇, 据《隋书·经籍志》载, 其中“《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义;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汉章帝时,召集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写成《白虎通义》,更进一步把谶纬与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完全谶纬化。谶纬极盛的东汉, 曾出现不少反谶纬的有识之士。桓谭、郑兴、尹敏、张衡等是其代表性人物。东汉末期, 谶纬逐渐衰微;南北朝时,曾数经查禁;及隋炀帝即位, 则彻底禁绝。纬书今留存者不多,除去其中迷信部分,在天文、历数、地理知识等方面, 也包含着某些科学史的资料。如 《书纬·考灵曜》载:“地恒动不止人不知, 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动说的朴素的臆测。 谶纬流行于西汉后期至东汉的迷信学说。“谶”为以术数占验之言,用隐语预兆吉凶;“纬”则附会衍释《经》意;其依据多为《河图》、《洛书》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西汉今文经学主微言大意,故多引谶纬之说;东汉帝王多深信谶纬,故东汉盛行谶纬。西晋武帝始禁之,至隋炀帝,曾“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隋书·经籍志》)由是几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