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豆豆类植物的总称。上古称“菽”(参见“菽”条)。秦汉后渐以豆泛指豆科植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云: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即是。而上古也有豆名,但指的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或指一种容量单位。《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中的豆肉,指一豆肉,豆为形似高脚杯的器皿。《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 豆、区、釜、钟”中的“豆”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豆古代盛食器。有泥质灰陶、黑陶、白陶、印纹硬陶及瓷制品、青铜制品。陶制品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汉,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盛器,下部为器足。盛器有盆形、钵形、罐形、釜形、盘形等;器足有喇叭形、镂孔喇叭形、圈足、镂孔圈足、竹节细把形、高柄把形等式样。其中以马家窑文化的盆形双耳豆、良渚文化的竹节形细把豆、夏代的浅盘圜底高柄豆、商代的圈足豆、西周的喇叭形高柄豆,战国至汉代的带盖豆为典型器物。商代出现青铜豆及原始青瓷豆。商代铜豆还比较少见;西周时的铜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这时的铜豆器腹侧有两环,下具高足;战国时期铜豆腹变深,有的豆柄特别细长,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汉代以后流行瓷制豆,其中以明代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瓷豆最为名贵。 豆古代盛濡物(羹汤之类)之器。作为礼器常用于祭祀,为祭器主要器皿。《仪礼·士昏礼》: “馔于房中,醯酱二豆,菹醢二豆,兼巾之。”醯酱菹醢均为濡物,故盛于豆。又 《乡射礼》:“醢以豆。” 郑玄注: “醢以豆,豆宜濡物也。” 豆的形状近似于现在的高脚盘,盘下的立茎上有柄。其质地,据 《周礼·考工记·瓬人》: “瓬人: 为簋,实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豆实三成而觳,崇尺。”可见最初的豆为陶制。《仪礼·少牢馈食礼》: “上佐食羞胾两瓦豆,有醢,亦用瓦豆。”说的就是陶制瓦豆。《尔雅·释器》: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又《说文·豆部》: “梪,木豆谓之梪。”则可知豆亦有木制。今存有古瓦豆,又有铜豆。豆作为祭器渊源甚早,《诗经·大雅·生民》上就有: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礼记·祭统》上亦记载: “夫人荐豆,执校; 执醴授之执镫。”郑玄注:“校,豆中央直者也。执醴之人授夫人以豆,则执镫、镫,豆下跗也。”校,指的是豆茎; 镫即豆的底部。豆在后世常与笾连称,成为祭祀的代名词,如“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又,豆在古代亦为量器,一豆为四升。《晏子春秋·内杂下》: “夫十总(八十根线,指经线)之布,一豆之食,足矣。”说的就是豆为量器。 鸟形豆 豆食器。陶制或青铜制、木制。由圆形盘、把、座组成。或有盖。陶豆新石器时代出现,商周流行。青铜豆和木豆多见于商周。 豆豆为古代食器。主要用来盛肉酱一类食物。《说文解字·豆部》: “豆,古食肉器也。” 基本形状是上有盘,中有长把,下有圈足,大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铜豆在商代少见,传世的有 “宁豆”,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一对豆,把较粗短。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的豆,腹侧常铸双环,把也加长,数量大增,有些作得很精致,常以错金银、嵌红铜为饰; 有的并装饰有狩猎图像,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狩猎纹豆。战国时代的豆,腹加深,把常变得细长,以安徽寿县出土的铸客豆著名。 豆古代食器,主要用来盛肉酱一类食物。《说文解字·豆部》: “豆,古食肉器也。”基本形状是上有盘,中有长把,下有圈足,大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铜豆在商代少见,传世的有 “宁豆”,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一对豆,把较粗短。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的豆,腹侧常铸双环,把也加长,数量大增,有些作得很精致,常以错金银、嵌红铜为饰;有的并装饰有狩猎图像,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狩猎纹豆。战国时代的豆,腹加深,把常变得细长,以安徽寿县出土的铸客豆著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