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豆芫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豆芫菁bean blister beetle豆类作物及蔬菜食叶害虫,亦可供药用。又名锯角豆芫菁。学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l。鞘翅目,芫菁科。分布于日本及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成虫为害大豆、马铃薯、花生、棉花、番茄、茄子、甜菜、赤豆、苜蓿、向日葵、蕹菜、麻类、桑、曼陀罗、桤木等。中国为害大豆的尚有中华豆芫菁、暗头豆芫菁、眼斑芫菁、大斑芫菁、金鸡儿绿芫菁、耳节短翅芫菁等。幼虫以蝗卵为食,成虫取食豆叶,残留网状叶脉,亦能食害嫩茎及花瓣。 豆芫菁 湖北、江西、福建年生2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春天蜕皮进入6龄并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出现,集中为害早播大豆,后转移为害番茄、茄子等蔬菜。第一代成虫8月中旬出现,主害大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转移到蕹菜等植物上为害。成虫多在白天取食,有群集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爬行迁移,受惊即迅速飞逃或坠地躲藏,并从腿节及其他关节处分泌出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接触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发泡。一头成虫每天可食豆叶4~6片。雌虫一生只交配1次,掘4~5厘米深斜穴产卵。每雌可产卵400~500粒,以70~150粒卵排成菊花状。在成虫点片发生时可用网捕,或用对硫磷、杀螟硫磷、敌百虫及倍硫磷防治,冬季深耕、水旱轮作可减少越冬幼虫。 豆芫菁bean blister beetleEpicauta gorhamiMarseul,又称白条芫菁。昆虫纲,鞘翅目,芫菁科。分布于华北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日本也有分布。成虫为害豆类、花生、苜蓿、马铃薯、甘薯、棉花、甜菜的叶片和花。成虫体长11~19 mm,体黑色;头部红色,触角雄虫栉齿状,雌虫丝状;前胸背板中央和每个翅鞘中央都有一灰白色宽纵带。华北一年发生1代,南方2代,均以5龄幼虫在土内越冬。成虫白天群集大豆上为害,喜食嫩叶,活动力强,受惊后坠地,并能分泌黄液,接触人体,引起红肿发泡。卵产于土内,幼虫共6龄,生活于土中,捕食性。可采取冬耕灭虫;网捕或喷药防治成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