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贞节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贞节观

贞节初指坚贞专一的操守,并不是一个特定于女性的名词,后专指妇女夫死不改嫁或不失身的封建礼教,对于这种行为的看法就形成传统父系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贞节观念。汉代张衡的《思玄赋》“伊中情之信脩兮,慕古人之贞节”中的“贞节”,意指坚贞的德操。汉代贾谊也说: “言行抱一谓之贞。” (语见《新书·道术》)到了刘向《列女传》和班昭《女诫》的出现,女子专守一操、保守贞节的道德宣扬逐渐盛行,经过《白虎通》和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整合,贞节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始开奖励贞节的先例,并整制法典礼制,把妇女“失身”或改嫁视为极不道德的行为。因此,自汉以后,贞节从总的趋势来说成为衡量女性是否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标准,成为女性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目标,到了宋代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宣扬,贞节的道德要求发展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到了明代,不但提倡已婚妇女保守贞节,就是订婚未嫁的女子也要为早夭的未婚夫守贞,甚至女子稍有违礼或被视为违礼,就以死明节。贞节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父系社会的开始奠定了父系家族在社会领域的支配地位,女性在经济领域的失败必然带来其在各个方面被支配的局面。私有制下严格的长子继承权要求明确继承血统,就必然要使女性从一而终、保守贞节。随着封建社会的成熟,伦理规范也进一步发展,加之历朝各代对贞节的褒奖鼓励,在父系社会文化的传统中逐渐沉淀出片面要求女性坚守贞节的思想观念,并将之推向一个极端,成为扼杀中国女性人格的封建礼教。贞节观念将妇女的家庭义务和道德责任绝对化,是封建伦理思想中极为典型的糟粕之一。贞节观念片面强加于女性身上,是两性关系倾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突出反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