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援农业补贴financial subsidie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国家采取直接和间接方式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所进行的财政支援。它体现国家和农民、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商业和农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国家调节农业生产的经济杠杆和财政支援农业的主要手段。
世界各国普遍利用财政支援农业补贴干预农村经济发展,调节农村经济关系。如美国政府在1933年对农业实行了“保护价格型”补贴,即规定小麦、玉米、棉花、大米、烟草、生猪、奶制品等7种农产品的最低基本价格,如农场主低于基本价格出售,其减价差额由政府补贴。20世纪70年代美国制订了《农业和消费者保护法》,实行“保证价格型”补贴,即规定销售农副产品的最高价格限制,其购销倒挂的价差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鼓励农民积极生产,扩大出口。苏联也曾多次提高农副产品价格,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对农产品销售价格实行稳定的政策,其购销倒挂价差由国家财政补贴。匈牙利运用财政补贴杠杆,调节工农业生产及进出口贸易,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泰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避免谷贱伤农,刺激农业生产,都先后采取了农副产品价格补贴政策。世界各国进行财政支农补贴的性质、目的以及方式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如下共同特点:❶财政补贴由国家掌握,是国家干预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❷财政补贴的范围集中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出口或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
❸注重财政补贴杠杆与其他措施综合配套运用;
❹为适应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灵活补贴政策,并加强法律管理。
中国财政支农补贴的必要性:❶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需要。因为大量的农副产品是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材料,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价格尚未理顺的条件下,为鼓励农民积极发展这类农副产品的生产,采取价格补贴、减免税收等多种方式,调动他们开发生产的主动性,是国家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❷调整分配关系的需要。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财政支农补贴可以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❸国家实现特定目的的需要。如国家在提高某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时,不相应地提高其销售价的原因是,既考虑增加农民收入,又考虑不能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防止轮番涨价。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因此,国家只能通过价格补贴方式,解决该种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倒挂问题。中国财政用于支援农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补贴情况如下页表。
价格补贴占财政收入比重,1978年为8.4%,1985年上升为16.0%。仅1979~1985年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累计达2 173.85亿元。
中国财政补贴是一个统一的专门基金体系,其中支援农业补贴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通过价格补贴、亏损补贴、税收减免、专项拨款等方式,形成有多种用途的财政支援农业补贴。其内容: ❶按补贴的性质分为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村社会保障补贴、农村扶持性专项补贴、农村税收减免补贴。其中, 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在财政支援农业补贴中占有中心地位;
❷按补贴的去向分为用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支持商品流通、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等补贴。其中, 农民受益补贴额明显地高于城市居民受益额。这是国家运用财政补贴杠杆, 改善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1978~1984年中国财政用于
支援农业的价格补贴 单位: 亿元
年份 | 合 计 | 商品购销价格 倒挂的价差和 亏损补贴 | 农业生产 资料价格 补贴 | 进口粮食、棉花、 食糖、化肥、农药 5种商品亏损补贴 |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 93.86 180.71 242.07 327.72 318.36 341.66 370.00 299.47 | 55.60 136.02 178.56 217.72 240.22 269.52 320.85 274.92 | 23.91 21.79 20.41 21.74 21.35 13.46 8.15 6.96 | 14.35 22.90 43.10 88.26 56.79 58.68 41 .00 17.59 |
财政支援农业补贴的作用: 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
❷保证城乡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基本稳定, 特别是使农民的收益水平得到合理的改善;
❸缓解价格体系变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冲击,有利于市场稳定、社会安定。财政支援农业补贴也存在一些弊病, 如不利于理顺经济关系; 加重国家财力的负担; 政策性亏损补贴常容易掩盖经营性亏损; 受益居民不能直接感受各种补贴的全部效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