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与证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与证实β衰变现象被发现以后,物理学家们对它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衰变后的总能量比衰变前少,而且衰变前动量以及某些量子力学家中的守恒量也不守恒。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著名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于1931年提出了在β衰变中原子核在发射电子的同时,还放出了一个既不带电量、可能也不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这个粒子带走了丢失不见的能量。1933年,费密把这种粒子命名为中微子。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使大量实验现象得到满意解释。但是,由于中微子不带电荷,也没有质量或质量很小,因此验证它就成了困难。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它被看做是 “幽灵粒子”。1941年,中国物理学家王淦昌建议通过氢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在这类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子核的反冲能量和动量将仅同发射的中微子有关。他的设想《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发表于1942年1月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接着,美国物理学家阿伦就此进行了74Be的k俘获实验,证实了王淦昌的预言。1942年,日本物理学家板田昌一从理论上分析预言存在两种中微子。美国物理学家科恩及莱因斯在高通量反应堆中进行实验,首先检测到核反应堆中产生的自旋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反中微子的稀有俘获,从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1961—196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莱德曼等人用同步加速器加速的高能质子打击铍靶,用产生高能中微子束进行实验,证实了两种中微子的存在。中微子的发现为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奠定基础。 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与证实β衰变现象被发现以后,物理学家们对它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现衰变后的总能量比衰变前少,而且衰变前动量以及某些量子力学家中的守恒量也不守恒。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著名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于1931年提出了在β衰变中原子核在发射电子的同时,还放出了一个既不带电量可能也不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这个粒子带走了丢失不见的能量。1933年,费密把这种粒子命名为中微子。中微子假说的提出,使大量实验现象得到满意解释。但是,由于中微子不带电荷,也没有质量或质量很小,因此验证它就成了困难。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它被看做是 “幽灵粒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