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贺兰山岩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贺兰山岩画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南起中卫县苦井沟、北至石嘴山市麦如井长约500公里范围内。共1400余幅。岩画内容丰富,有大量马、牛、羊、驼、鹿、犬、虎等动物形象,有多种人物、类人首像,还有一些描绘征战、械斗、射猎、交媾等复杂场面的图画。征战械斗场面中,有数名骑者执弓对射的,也有徙步追杀对射的。西峰沟一图中,有一似为头领者,一手握盾,一手高举,指挥其后一群执弓者追杀前方逃亡者,场景壮观。交媾图有单组的,也有多组的,姿态各异。画中还有一些车辆图案。狩猎、灾难、集会等一些重大事件也有反映。一些日月星辰、手掌、脚印、怪异动物和类人首像很可能是原始崇拜物和部落图腾。有的画中夹有西夏文题刻。岩画形象逼真,造型古朴粗犷,颇得自然之美。从刻制手法和所使用的石质来看,其刻制年代最早也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后,即上限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下限在西夏至元时期。贺兰山岩画为古代西北民族、历史、艺术、宗教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贺兰山岩画

岩画是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它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在1500年前就有发现,贺兰山又是中国岩画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
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嶂,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单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邮编:750004
电话:86-951-2077055

贺兰山岩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贺兰县境,贺兰山东麓南北走向的峡谷中。近年来,在这里陆续发现了20余处岩画群,国际学术界为之引起轰动。据专家调查,在贺兰山北至石咀山,南至中卫的250多公里的十多个山口,分布着1000多幅岩画,个体图案已超过两万个。贺兰口是贺兰山有着众多岩画的山口之一。贺兰口位于银川市西北50多公里贺兰县境。这里壑深谷邃,进谷口,在两旁山壁就可看到一幅幅岩画。贺兰口岩画题材广泛,大至表现日月宇宙,小至描画动物足蹄,较多为牛、马、羊、鹿、豹等动物形象,并有狩猎、放牧、舞蹈的场面。岩画中许多似人非人的面像,形状怪异,造形奇特。特别有趣的是,一些人面图像中似有一立人的轮廓,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以化身图腾的巫觋为中心的造型形象。贺兰口岩画的镌刻,有些是先凿后磨,线条光滑;有些是先勾轮廓,再加深线条。艺术表现手法古朴稚拙,像儿童笔下的形象。既刻画其所见,又直抒其所想,有天真自然之美。如今,宁夏旅游与开辟贺兰岩画旅游专线,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据考证,这些岩画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期:一是先秦至汉时,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一是五代至西夏建国之初,党项族牧民的作品。如今,这些岩画已成为记录在石头上的史书,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贺兰山岩画

岩壁雕刻艺术。分布于宁夏贺兰山东麓,北自石嘴山市,南至青铜峡,迄今共发现岩画点十余处。内容以人面像为主,面像简单,多数只画眉毛、鼻、嘴,少数仅以圆圈表示,也有个别五官齐全,有的人面像还刻划出插羽毛、束高髻的装饰。画面似为祭祀崇拜对象,反映原始宗教迹象。制作方法有磨刻、敲凿和线刻三种,其中磨刻画面较多,一般较浅;敲凿法画面可以清楚看到点、窝;线刻则用凿头勾勒物体轮廓,画面较平坦。其制作年限上限或稍晚于内蒙古阴山岩画,下限在明、清之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