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资治通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5 资治通鉴

北宋编年体史书。本书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编纂宗旨;其内容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凡1362年之史事,“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举撮机要”,加以记载,实偏重于政治方面的治乱得失。至其政治思想,则以“孔子之经,不可损益”为依据,贯穿维护封建秩序、反对改革的思想。本书是了解和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08 资治通鉴

编年体史书。294卷,又目录30卷,考异30卷,宋代司马光等撰。记载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16朝,1362年史事,是我国编年史中,包括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司马光先编成自战国至秦的编年史八卷,名《通志》,献于英宗。英宗治平三年(1066)四月,奉命开局,继续编撰此书,至神宗元丰七年十二月书成。前后历时19年。神宗名其书曰《资治通鉴》。此书编写分工:古代至两汉,由刘攽起草;三国至隋,由刘恕起草;唐至五代,由范祖禹起草,最后由司马光删节定稿。该书取材甚丰,依据正史,博采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文集、碑传等320余种。先是按时间顺序,排比重要史实,编成长编,由司马光删削定稿。该书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统治经验,在历代统治衰亡中取得借鉴,故该书内容,详于政治军事,略于经济文化。有目录,供查阅之用;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为后学者提供了系统完备史料。后人注释该书者甚多,尤以宋末元初人胡三省所著《资治通鉴音注》为最。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二百九十四卷,《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北宋司马光主编。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宝元元年(1038)进士,授奉礼郎,改签苏州判官事。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史馆检讨、起居舍人等职。仁宗末年,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屡次与安石等在神宗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任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因政见不合,乃求外任。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从此长期居住洛阳,六任冗官。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罢新法。为相八个月病卒,赠太师、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全书约三百多万字。其编修,经历了由私撰到奉敕设局的过程。司马光因历代史书烦冗,特别是“纪传之体,文字繁多”,学者难以遍览,很早就想编写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他先独力撰成《通志》八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进呈宋英宗,深得赞赏。英宗遂于治平三年(1066)四月命他继续编撰,改称为编集“历代君臣事迹”,由他亲自选择助手,正式开局编修。并许其借阅宫廷秘阁藏书,由政府供给笔札。神宗即位后,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正式赐名《资治通鉴》,并预写了序文。先后参加编写的有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具体分工是:刘攽负责两汉部分,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至隋和五代两部分,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三人之中,刘攽博记能文,是著名的汉史专家;范祖禹专治唐史,后著有《唐鉴》一书;刘恕是史学通才,尤长于魏晋以后史事,被称为实系“全局副手”。在编修中,司马光又制定了严密的编纂程序和方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依年月日标出事目,并附注资料出处,编成“丛目”。其次是检阅丛目所列资料,考订史事详略异同,整理铨次成文,撰作“长编”也即初稿,其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最后由主编司马光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并进一步考订异同,剪裁润色,总其大成,写成定稿。据有关资料,范祖禹所修唐代长编,就多达六七百卷,经司马光删定,仅存八十一卷,史称洛阳有《通鉴》草稿盈二屋,中无一字草书。至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历时十九年,全书终告完成。其《进书表》称,十九年中,“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确非虚语。《通鉴》的修成,正是主编负责、通力协作的产物,它为集体修史树立了极好的典范。
《通鉴》的著述宗旨,是“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通鉴》卷六十九)。实质是以总结历代政治经验教训为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书中对历代的治乱兴衰,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包括民族斗争、农民起义的情况,作了突出的记载,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制度的沿革、礼乐兵刑的演化、河道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以至典籍的聚散等等,也都作了适当的载录。所叙历代君臣事迹,不仅有他们为政理民的嘉言懿行,为使封建统治阶级有所鉴戒,对于历史上统治阶级的腐败黑暗,也作了尖锐的揭露和谴责。如书中对汉灵帝的贪婪,晋惠帝的愚昧,南朝宋孝武帝的荒淫无耻,梁武帝的伪善目面,都刻划得淋漓尽致。即使对于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帝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的过失,也毫不掩饰地予以批评。对贪官污吏残民以逞的史实,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尤其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末黄巢起义等几次大的农民战争,《通鉴》都作了比较详细而真实的记载,有些地方比正史记载得还要完备和具体。因此,此书虽说是为统治阶级“资治”而作,却在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并提供了历史上阶级对立和斗争的宝贵资料。从体制结构上说,它以编年的形式,叙述了自战国至五代一千三百余年的史实,反映了其间历代治乱兴衰的基本状况,从而建立起了编年体通史的规模。如《四库提要》称:“其书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所未有。”(《四库提要》卷四十七)这是它在史学上的最重要的贡献。取材广博,考订精审,并作《考异》,也是此书的重要特点。司马光认为:“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传家集》卷六十三)因此,举凡正史、杂史、笔记、小说、谱牒、家传、文集、地志、墓志、碑碣,无不“左右采获,错综铨次”。所据史料除十七史外,据统计,征引杂史诸书达三百四十余种,其中于唐、五代史事,甄采书籍最多。由于参考资料极其丰富,往往一事据三四种资料写成。对所据史料,又无不严加考辨,其甄别史料的标准是“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若无其他材料可以验证,“则以事理推之”,或“疑以传疑”。既择其可信者从之,又参考同异,辨证谬误,别著《通鉴考异》三十卷,以说明取舍的理由。其所创立的自著考异的优良方法,使《通鉴》的记事更为确实可靠,并对后代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不少史家都继承了这一修史良法,从而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编纂学上,它继承编年史体的写法又加以改进发展,同时广泛吸收了纪传体写作的一些优点,从而将编年体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记事往往先提其纲,后原其详。长篇叙事,必交代其前因后果。对同类事,则采取连类而及的方法。至于人物邑里世系、官爵封谥等零碎史料,也予恰当的安排。这些方法的运用,扩大了编年史记事的范围,同时又避免了编年史枯燥乏味、流水帐簿式的弊病。其书体例严谨,文字质朴优美,叙事翔实生动,尤其擅长于写战争。如书中写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袭蔡州等,都绘声绘色,成为历来脍炙人口的叙事佳作。即使像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样迭起迭落、纷杂交错的局面,也叙述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充分显出了作者统览大局,综铨史事的才能。此外,为便于读者检阅《通鉴》,又另编《通鉴目录》三十卷,采用年表的形式,略举事目,并撮书中精要之语散于其间,也是历史编纂法上的一个创造。在思想论点方面,书中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论述和主张。对历来学者反复争论的正闰之辨,司马光认为“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主张“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在年号问题上采取“授受相承”、“借年纪事”的原则(《通鉴》卷六十九),使历史的记载,尽可能符合客观的事实。对历史上的符端、灾异、图谶、怪诞及阴阳、佛道等,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从而减少了常见于史书上的种种迷信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无神论倾向。又如主张君主治理国家必须虚心纳谏、秉公用贤、信赏必罚、崇俭戒奢等等,并从统治阶级本身寻找农民起义的原因,其历史总结也包含了某些合理、进步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在书中尤其是在其所撰的史评中,强调维护封建纲常的“名分论”,宣扬所谓“礼治”的道德决定论,并把封建君主视为历史的主宰,将国家治乱最终归因于“人君之心”,以及其保守思想,在《通鉴》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这些充分反映了司马光的唯心史观,无疑是《通鉴》中的封建性糟粕。
《通鉴》问世以来,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宋神宗称:“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王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困学纪闻》卷十二)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十七史商榷》卷一百)梁启超称:“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作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新史学》)它的产生,影响十分深远。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至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夏燮的《明通鉴》等,都是师法其体制而成的。南宋袁枢据之改编为《通鉴纪事本末》,朱熹编成《通鉴纲目》,从而又衍化出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历来研究此书的人也相继不绝,并形成了一门专学——“通鉴学”。注释此书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其中以胡注最为精详。清代严衍著有《资治通鉴补正》,陈景云的《通鉴胡注举正》、赵绍祖的《通鉴注商》等,对《通鉴》和胡注都有所订正。现代史家陈垣著有《通鉴胡注表微》,张须著有《通鉴学》,均可参考。
初刻本为元祐元年(1086)下杭州镂板的北宋监本,七年刊印行世,今已不可见。现存最早的是南宋绍兴二年(1132)余姚重刻本,已有残缺,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的宋刊百衲本即以余姚本为主。涵芬楼《四部丛刊》初编中影印的《通鉴》也系宋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标点本。

资治通鉴

书名。北宋司马光所撰编年史书,司马光 (1019—1086) 字君实,山西夏县人,仁宗宝元元年 (1038) 进士,历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官。司马光自幼嗜读史书,但有感于以往史著文字浩繁,颇不便于世人阅读,决心去粗取精,仿《左传》 自编通史,初名曰《通志》,自战国至秦二世,分为8卷。治平二年 (1065) 进呈英宗,英宗很欣赏,命置局秘阁续修。熙宁七年 (1074),神宗为之作序,赐名曰《资治通鉴》。元丰七年 (1084),书成。前后历时19年,司马光为之呕心沥血,付出相当精力。助其事者,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皆精于史学。所用史料,正史类27种,编年类、伪史类、杂史类、起居注类、故事类、职宫类、杂传记类、地理类、小说类,类书类、兵家类和历算类达322种,留在洛阳的残稿至两屋之多,终于写就一部史家绝唱。《资治通鉴》记事上起周威烈王23年 (前403年),下讫五代后周显德6年 (959),凡1362年;写成294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合354卷。其选材重点在历代王朝兴衰、国计民生、君臣为政得失诸方面,以利后人借鉴古人得失治国治民,达到天下大治。其中《周纪》 5卷,含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和赧王; 《秦纪》 3卷,含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和二世皇帝; 《汉纪》60卷,含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淮阳王、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和献帝; 《魏纪》 10卷,含文帝、明帝、邵陵厉公、高贵乡公和元帝;《晋纪》40卷,含武帝、惠帝、怀帝、愍帝、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安帝和恭帝;《宋纪》 16卷,含武帝、营阳王、文帝、孝武帝、明帝、苍梧王和顺帝; 《齐纪》 10卷,含高帝、武帝、明帝、东昏侯和和帝;《梁纪》22卷,含武帝、简文帝、元帝和敬帝; 《陈纪》 10卷,含武帝、文帝、临海王、宣帝和长城公; 《隋纪》8卷,含文帝、炀帝和恭帝; 《唐纪》81卷,含高祖、太宗、高宗、则天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和昭宣帝; 《后梁纪》6卷,含太祖和均王; 《后唐纪》8卷,含庄宗、明宗和潞王; 《后晋纪》6卷,含高祖和齐王; 《后汉纪》4卷,含高祖和隐帝; 《后周纪》5卷,含太祖和世宗。历朝君王的文治武功和盛衰强弱,无不俱备。编撰中,司马光录用43种记载帝王宫廷事迹的起居注和实录。撰者认为国君日理万机,无暇周览 “文字繁多” 的史书,因而编 《通鉴》,以便君王能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因此,《资治通鉴》也可称为首部帝王指南。元、明、清三代校刊甚多,尤以元代胡三省音注本较佳。清圣祖康熙皇帝曾著《御批通鉴纲目》,清高宗乾隆皇帝著《御批通鉴辑览》和 《通鉴纲目三编》。今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的铅印本最便于查考。

《资治通鉴》Zizhitong jian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洛阳充冗散官居住了15年。神宗死后,一度当政,尽废新法。宋英宗时,司马光开始仿照《左传》编纂史书。退为闲官后,他专以编书为任,并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为其助手,前后经历19年编成此书。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并撰序。《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历史。《通鉴》按照年、月、日的顺序叙述史事,时间不甚分明者,则概括地叙述在年终或月末;又常用追叙或附叙之笔补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叙述史实之外,还有分析、评论。《通鉴》所取史实以政治、军事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等。由于司马光政治上属于保守派,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是一味强调维护纲纪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主张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措施。《通鉴》的注本,以宋末元初胡三省所撰《资治通鉴音注》最为周密详明。胡三省字身之,南宁天台(今浙江宁海县)人。其《通鉴注》在宋亡之前本已著成,时值战乱,书稿遗失。他发奋重撰,前后费时30年,终于完成。胡三省把毕生精力和全部学识集中灌注于《通鉴》的注释之中,直到今天仍是最好的注本。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点校本收有胡注,是目前最好的读本。

资治通鉴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编撰。协助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二百九十四卷,《目录》、《考异》各三十卷。记载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征引各种记载322种。内容详于政治、军事,略于经济、文化。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是名。吸取纪传体优点,避免编年史弊病,遇重大历史事件,不再分见多处,赋予编年史体裁以新的生命力。有“考异”以明史料取舍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有史论以申评价。注释有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清初严衍《资治通鉴补正》等。参见“司马光”。

《资治通鉴》

(元)胡三省音注。国学整理社1935年版。


《资治通鉴》

(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年校点出版,1976年重印。

资治通鉴

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司马光等撰。又考异、目录三十卷。是北宋时代修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公元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之外,参加编写的主要有刘恕、范祖禹和刘攽等。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 (今山西夏县)人。仁宗时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神宗任命他做枢密副使,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 (1070) 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西安),次年至洛阳,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他由洛入京,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病死。他的著作除《资治通鉴》外,还有《稽古录》和文集等。关于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司马光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就是说,作者企图通过叙述历史上的“国家盛衰”、“生民休戚”,来总结统治经验,为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服务。因此,这部书受到宋神宗的赏识,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它定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之作序。此书编撰过程很长,历时十九年之久。最初司马光写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英宗治平二年(1065)另说三年 (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 (1084)始成。在开始的五年中,司马光等人在都城开封编写了周、秦、汉、魏部分,之后又在洛阳花了十四年时间完成了西晋至后周十二朝的历史。它搜集的史料相当丰富,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三百余种。参加编撰的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改定稿,因而在史料的整理、剪裁、排比和史实的考订方面,下过一番功夫。遇到史料记载的重要异同,还在《考异》中作了考证。至于《考异》中引用的书,有不少现已失传,它保存了这些佚书的部分记载。本书从内容上以政治、军事为主,但也记载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故此书一经刊行于世,就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注释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标点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此本有胡注,并将原来单行的司马光的《考异》附在正文之下,读起来较为方便。章钰曾用胡刻《通鉴》为底本,校勘过宋刊本《通鉴》九种(章钰简称为十二行本,甲、乙十五行本,十四行本,甲、乙十六行本,甲、乙十一行本,傅校北宋本),并参考明刊本《通鉴》一种 (即孔天胤本,章钰简称为孔本)及熊罗宿《胡刻资治通鉴校字记》等书,写成《胡刻通鉴正文校本宋记》三十卷。另外,清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对《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大有裨益。

《资治通鉴》

书名。后世简称《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外加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合计三百五十四卷。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也宗显德六年 (公元956年)。记述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300多万字,成为我国编年体史书规模最大的一部。此书取材广博,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因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此书问世后,影响甚大,不少史家仿效写作。后世研究者甚多,已成为专门的学问“通鉴学”。历代注释本中以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正》等较有名。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等撰,宋神宗制序赐名,共294卷,元胡三省注。该书上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除采摘正史外,杂史稗说无不搜集,史料翔实,叙事得当,其中战国秦汉部分68卷,可为研究汉代长安提供线索参考。今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简称《通鉴》。北宋司马光于1084年编撰完成,历时19年。记载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间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等。协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刘、范祖禹等,书成后,司马光又撰《考异》30卷、目录30卷,连同正文294卷,共300余万字。其材料除采用已有的十七史外,还引杂史数百种,参阅有关史、传、谱录220多种。于叙事外,还收入前人的史论97篇,又自己撰写了史论118篇。内容丰富,材料可靠,文笔生动,有不少文学名篇。成书后,1086年校订完成,送往杭州雕板,于1092年印行于世。元代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音注》和清代严衍著的《资治通鉴补正》,为《资治通鉴》拾遗补缺,改正了一些错读。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点校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1部经认真整理的本子,资料全面,方便实用。中华书局于1997年将《资治通鉴》点校本缩印成2册出版。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全书294卷,记载了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是在皇帝支持下编书的,他把有关国家盛衰、民生休戚的一些大事都尽量编写进来,对于“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尤其注意网罗。经过19年的苦心孤诣,编年史完成。神宗看后称其书“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特命名为《资治通鉴》。帮助司马光写 《资治通鉴》 的主要助手有刘攽、刘恕和范祖禹。刘攽负责两汉部分,刘恕起草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史事,唐代的历史由范祖禹执笔。这3人都精通史事,是当时著名的史学家。他们在编写过程中,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先由司马光写出编写提纲,然后他的助手根据提纲排比材料,以年月日为 “丛目” ,再将编入的材料逐条进行修订整理而成“长编” ,原则是 “宁失于繁,勿失于略” ,最后由司马光修订润色定稿。司马光以极大的精力投入这部书的编写工作,在进书表上说: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其子司马康担任 《资治通鉴》 的文字检阅。
《资治通鉴》取材范围极广,举凡正史、杂史、笔记、小说,无不 “左右采获,错综铨次” ,采用杂史300余家。搜集的史料“简牍盈积,浩如烟海” ,由于参考资料极其丰富,往往一件事用三四处材料综合写成,内容充实,天文地理、礼乐历数,无不详备。丰富的史料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使《资治通鉴》成为一部史学名著。
《资治通鉴》 问世后,许多学者进行研究,成为一种专门学问。称为 “通鉴学” 。宋代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今浙江鄞县人)撰写《通鉴·地理通释》,朱熹写成《资治通鉴纲目》,宋末元初,胡三省花30年时间为《资治通鉴》作注,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学术价值也很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