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赤潮chichao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颜色,如夜光藻呈红色,绿色鞭毛藻呈绿色,硅藻多呈褐色。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少,不易察觉。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量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各具各种颜色。能够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现已查明的约有六十余种。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一般认为,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是赤潮出现的自然条件。赤潮出现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引起鱼类病变。 赤潮又称“水花”。水体富营养化时,含有色素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面呈现色泽的现象。其中以红色为多见,故名。发生在湖泊中的称水花,发生在近海中的称赤潮。 赤潮red tide又称红潮,水华。因某些浮游生物的异常急剧繁殖所引起的一种海水变质的现象。赤潮的颜色常随产生赤潮的生物种类而异。在海水、淡水中都会发生赤潮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赤潮多发生在水温高、日照强、营养盐含量高的水域。因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和海洋,造成水中有机物质增加,使赤潮现象显著增多。这对渔业,尤其是增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赤潮赤潮或称红潮。指由于海洋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它是当今海洋的一大灾害。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总称,并非都是红色的,它因形成赤潮的浮游植物种类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硅藻引起的赤潮往往呈黄褐色,隐藻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而夜光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粉红色。 赤潮由于水域中某些浮游生物异常急剧增殖引起的海水变质现象,又称红潮。赤潮早有发生,20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严重。例如日本1966~1980年发生赤潮2589次。形成赤潮的微小生物已知有40多属,150多种。判断赤潮有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3种指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