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赤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赤潮chichao

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颜色,如夜光藻呈红色,绿色鞭毛藻呈绿色,硅藻多呈褐色。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少,不易察觉。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量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各具各种颜色。能够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现已查明的约有六十余种。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一般认为,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是赤潮出现的自然条件。赤潮出现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引起鱼类病变。

赤潮

又称“水花”。水体富营养化时,含有色素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面呈现色泽的现象。其中以红色为多见,故名。发生在湖泊中的称水花,发生在近海中的称赤潮。

赤潮red tide

又称红潮,水华。因某些浮游生物的异常急剧繁殖所引起的一种海水变质的现象。赤潮的颜色常随产生赤潮的生物种类而异。在海水、淡水中都会发生赤潮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赤潮多发生在水温高、日照强、营养盐含量高的水域。因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和海洋,造成水中有机物质增加,使赤潮现象显著增多。这对渔业,尤其是增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赤潮

赤潮或称红潮。指由于海洋环境条件的改变,造成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或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它是当今海洋的一大灾害。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总称,并非都是红色的,它因形成赤潮的浮游植物种类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硅藻引起的赤潮往往呈黄褐色,隐藻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而夜光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粉红色。
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多是那些浮在海水中,直径仅为千分之几毫米的单细胞浮游植物。目前世界海洋中共有浮游植物4024种,其中赤潮生物267种。当由于大量工农业废水排入海水而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时,就会使赤潮生物暴发性增殖,使海水变色,从而形成赤潮。
赤潮的危害性很大。首先,赤潮危害海产养殖业和渔业资源。如发生在河北黄骅县等渤海西部养殖海域的裸甲藻赤潮,造成鱼虾贝等大量的死亡,估计损失达2亿多元。其次,有害赤潮破坏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赤潮发生时,由于少数赤潮藻的数量激增,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度增大,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当赤潮藻因过度增殖而死亡腐解时,又造成海域大面积的缺氧、甚至无氧,同时使海水变色、变臭,使海洋环境严重恶化。再就是有害赤潮的毒素危害人群的健康,在260余种赤潮生物中,已知有毒的有78种。这些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虾、贝、鱼体内,人们误食后会引起肢体麻痹、腹泄,甚至中毒死亡。
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受到赤潮的威胁,其中日本最为严重。据1967年至1991年日本的记录,共发生赤潮4448次。我国大陆沿海1972年至1994年记录有256次赤潮灾害发生,香港近海是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海域,1957年至1996年共记录赤潮灾害472次,平均每年发生30次,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赤潮

由于水域中某些浮游生物异常急剧增殖引起的海水变质现象,又称红潮。赤潮早有发生,20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严重。例如日本1966~1980年发生赤潮2589次。形成赤潮的微小生物已知有40多属,150多种。判断赤潮有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3种指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