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之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471 赵之谦1829—1884

字益甫,又字㧑叔,号悲盦、无闷,又号憨寮等。近代书画家、篆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知县。诗文、书画、刻石卓绝一时。花卉木石杂画出入陈淳、李蝉之间,善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风致极佳。篆刻结构谨严,浑朴秀劲。其篆、隶书师邓友如,并以魏碑体势作行书,自成一格。对后来的吴昌硕等影响较甚。存世作品有《菊花图》、《秋葵芭蕉图》(藏上海博物馆)等。著有《二金蝶堂印谱》、《悲盦居士诗賸》》、《补环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 等。

赵之谦1829—1884Zhaozhiqian

清末篆刻家、书画家。字撝叔,号益甫,又号梅庵、悲盦,浙江会稽人。咸丰举人,历任奉新、南昌等县知县。精篆刻,初学浙、皖二派,后吸取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讲究章法,浑厚闲静,别创新格。篆、隶书师法邓石如,并以魏碑笔势写行书。擅画花卉蔬果,笔墨酣畅,设色浓艳丰厚,构图饱满严整,且诗、书、画、印有机结合,颇有新意。亦作山水、人物。其传世作品《玉兰牡丹图》画一树玉兰,两丛牡丹,用笔涩重而坚劲,玉兰树干上的苔点,大笔焦墨,排列着一路点去,形成一种有节奏的律动。赵之谦的传世作品还有《柏树图》、《白荷图》、《太华峰头玉井莲图》等。

赵之谦1829~1881

清末篆刻家、书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 号悲盦、 无闷,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年间举人。精于篆刻,初学浙、皖二派,继而独踵邓石如,但不为邓所拘。突破秦、汉玺印的局限,别标新格,吸取秦权、量、诏版、钱币、镜铭及碑版文字入印,取材广泛,讲究章法,刀法简练而传神。印风浑厚闲雅,白文印尤其大气磅礴。印侧多以北碑刻款,间刻六朝造像和阳文款识,丰富了边款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擅书,篆、隶,师法邓石如,并以魏碑笔势写行书。擅花鸟蔬果,设色浓艳丰厚。著有《二金蝶堂印谱》、《六朝别字记》、《补环宇访碑录》等。


二金蝶堂双钩两汉刻石之记 清·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44

字㧑叔, 号悲盦, 浙江会稽人。咸丰举人,历官江西奉新、南城县令。书法、绘画、篆刻卓绝 一时。他的书法最早是从颜体入手,笔力雄浑,落笔不俗。后读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贴论》而知学颜终难以成家,乃改学魏碑,尤其对《龙门造像》、《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瘗鹤铭》等有精深的研习。赵之谦在演习北碑的基础上,将颜体的劲健和二王书法的流便妍美融会其中,形成了他的魏体楷书新面目,人称“颜底魏面”。这种新魏楷书法,用笔方圆兼施,而以圆为主,形成一种外圆内方的结构特征。赵之谦的篆书和隶书师法邓石如,而能够广泛学习秦汉碑刻,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篆书较之邓石如,更显活泼自在,隶书中也参入魏碑的 一些笔意,显得闲雅温润,结体用笔时出新意。


清·赵之谦魏楷

赵之谦1829—1884

清代书法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盦,无闷,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书,诸体皆擅,以颜真卿楷法入篆、隶、草书,引魏碑笔法写行书,以颜真卿笔法写魏书,浑朴秀劲,流动巧丽,独具个性,影响甚广。

赵之谦

清代画家。1829年生,1884年去世。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擅画花卉、蔬果。1845年开始学习篆刻。1849年考取秀才。1859年中举人。1872年赴官江西。1861年作《瓯中物产》卷(35.6cm×290cm)。1862年作《蔬果花卉图》册12开(23cm×27cm)。1869年作《石屋文字无尽灯图》。1870年作《花卉图》屏8幅。《花卉图》屏12幅(189.5cm×56.6cm)。《古柏图》轴(95.3cm×181.5cm)。《积书岩图》轴(69.5cm×39cm)。现存刻印350余方,自刻名章约100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2:37